红网时刻常德5月14日综合(常德日报记者 杨力菲)“呲……呲……”5月9日,常德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大件车间里发出一阵阵金属摩擦的声音。车间内,韩昌勇熟练地操弄着各种测量工具,不时在一个6米多长的毛坯经编机车床上划出一道道白线。
这门手艺是还没实现全自动化的常德纺织机械厂遗留下来的一道工序。大至几米长的机器床身小到几厘米的连杆,每一个进入大件车间的零件毛坯都要经过划线这道前提工序,然后才能放入铣床进行打磨成形。而整个工厂,韩昌勇是唯一一个能够完成划线这道工序的工人。
数十年坚持,千万次重复,韩昌勇将划线变成了画线。指着面前毛坯经编机车床,韩昌勇介绍,这是公司旗舰产品E2528经编机的机床,精度要求极高,6米多的床身平面误差不能超过一根头发丝。而这样的机床,韩昌勇已“画”过300多台,没有浪费一个合格的毛坯机床,为公司减少损失上百万元。
1996年,韩昌勇初中毕业考进了湖南纺织厂技工学校,学了3年车工。1999年,韩昌勇进厂分配当铣工。
3个月后,厂领导找韩昌勇谈话,希望他再“转行”干钳工。“钳工是个力气活儿,没人愿意干。”韩昌勇说,当时他每天要靠人力搬运近100个连杆架,每个连杆架重达98公斤。厂里的工会副主席郭志英说,韩昌勇干事勤快,能吃苦,让干钳工,他从没跟厂里讲过“价钱”。每年,韩昌勇完成的工分是厂里人均工分的两倍。
干一行,爱一行。钳工,韩昌勇一干就是19年。在这期间,他不断专研技术,成为公司的技术专家。2017年8月,客户临时改动订货要求,15台即将总装完成出厂的E2528高速经编机需要改造。当时已经接近交货期,主机改造需要在机器床身上增加数十个螺孔,而每一个螺孔的误差只有0.1毫米,由于是已装好的产品,时间紧,无法重新拆装,作业现场狭小遍布电线油管,专业设备也无法使用。但韩昌勇还是凭借精湛的技术手工作业按时完成了改装任务,近几年,韩昌勇累计协助改造主机一百多台。去年,韩昌勇还拿到了钳工技师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
面对技术的发展,企业的转型升级,韩昌勇也不断自学,向一名全能型的技术工人转变。通过日常工作和学习,韩昌勇现在已能熟练操作各类铣床、数控钻铣床及数控三轴龙门铣床等设备,并学会了数控机床的程序编写。针对连杆架加工效率低,质量难以保障的难题,他自己设计并动手制作了专用组合夹具,编写了专用加工程序,将加工设备改为数控龙门三轴铣床,使加工效率提高一倍,加工时间由每件20分钟缩短为10分钟,工序质量也得到明显改善,解决了车间生产组织的难点瓶颈问题。公司的主打产品E2288双针床经编机畅销海外,但客户普遍反映织物布面瑕疵问题一直无法解决。韩昌勇经过仔细研究发现,导致问题的关键是重要零部件针槽板的毛刺没有清理干净。这个零件长约4米,零件表面呈长方向分布了3000多根齿,就像一把巨型的梳子。以往都是由手工清理毛刺,3000多根齿需逐一清理效率极低,一个熟练工人清理一件需要两天时间,而且齿间缝隙不到1毫米,清理难度很大无法保证质量。面对这个难题,韩昌勇独辟蹊径提出了用钢丝抛光轮清理毛刺,并设计制作了专用夹具,经过试验比对,此法清理效果良好,零件齿间毛刺全部清理干净,齿形表面光滑,织物在上面移动顺滑,消除了布面瑕疵问题,并且还大大提高了零件加工效率,操作时间由之前的两个工作日缩短至一个小时。年初,公司又接到了土耳其客户的大量订单,为新的一年带来了良好的开局。
采访结束,正是下班的时候。几个零星的工人走出车间准备回家。这时一台送餐车停在了车间门口,和大多数选择加班的工人一样,韩昌勇领了一份盒饭,再次走回车间。
来源:红网时刻常德站
作者:杨力菲
编辑:白玲川
本文为常德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