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石门,柑橘是生计,是盼头,是橘农沉甸甸的幸福。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这枚小小的“黄金果”,是无数橘农写给大地的情书,也是献给时代的答卷。
即日起,红网时刻新闻推出《橘香石门》系列报道,讲述这些土地守护者,如何用双手酿出生活的甜。

橘子黄了,向建国的果园迎来了收获季节。

果香四溢的园子里,向建国手捧自家产的橘子,笑容淳朴而灿烂。

向建国在果园里,熟练地剪下成熟的橘子。
红网时刻新闻 记者 朱志姣 彭梦颖 石门报道
在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易家渡镇双溪村,62岁的向建国如往常一般,踏着熟悉的土路走上山坡。
秋日的阳光温柔地洒在这片200多亩的土地上,漫山遍野的橙树与橘树在微风中摇曳,绿油油的叶片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枝叶间,饱满的果实已泛起淡淡的橙黄,预示着又一个丰收的季节。
这片充满生机的果园,在22年前还是一片无人问津的石头荒山。这里的每一道山脊、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向建国二十二年来付出的青春与汗水,见证着一个普通人如何用双手将不毛之地变成生机盎然的果园。
抉择
时间回溯到2002年,那时的向建国还是石门县新关水泥厂的一名职工,企业改制的大潮将他推向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拿着1万多元的补偿费,向建国办理了提前退休,未来仿佛骤然缩窄。
就在这个时候,向建国看到了正在开垦的一片荒山。那里碎石遍布、黄土裸露,在旁人眼中是种不出庄稼的废地。但向建国却在这片荒芜中看到了希望。
他拿出全部积蓄,又向亲友借了7万元,咬牙承包下这169亩荒山。这个被旁人看来“把钱往山里扔”的决定,向建国却义无反顾。他面对着这片不毛之地,决心用青春和汗水,与这片荒山做一场漫长的交易。
创业的艰难超出了他的想象。由于缺乏经验,他最初种植的朋纳脐橙果实容易裂口,卖相不佳;栽种的小叶早熟橘子结果期也不稳定。连续三四年的辛苦劳作,换来的却是数万元的亏损和满心的挫败。
那些日子,他整天在果园里徘徊,对着果树发愁。渐渐地,这个曾经的工人学会了像老农一样观察土壤、叶片和天气。他改种了更适合当地的纽荷尔脐橙和大叶早熟品种,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为果树施肥、修剪、除虫,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呵护。
日升月落,春去秋来,向建国在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他始终相信,只要不放弃,这片山地终将回报他的付出。
淬炼
2015年,柑橘市场遭遇寒冬,品质上乘的果子也只能卖到六毛钱一斤。向建国雇了货车将橘子运到长沙市场,最后只卖出四毛一斤的价格,一年忙下来还要亏钱。
这些挫折没有击垮他,反而激发了他钻研技术的决心。通过反复试验,他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施肥方法:动物有机肥中,羊粪效果最好;植物有机肥里,优质的花生枯是首选。经他调配的肥料种出的橘子,味道格外清甜。
他更是现代农业科技的拥抱者。水肥一体化系统已经使用了五六年,每棵树下都铺设着精准输送养分的管道;四年前,他投入积蓄新建了1000多平米的钢架大棚和3个总容量2500立方米的冷库;去年,果园用上了无人机打药,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通过长期观察,他发现这片石头加黄土的山地特别适合种植橙子。同样的果筐,他的橙子总能重上两斤。于是,他果断调整种植结构,扩大了橙子的种植规模。
从169亩到200多亩,从亏损到盈利,这片土地没有辜负他的付出,曾经的石土荒山,如今在好年景里,能为他带来三五十万元的收入。他终于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希望的根。
坚守
这些年来,向建国种橘子的甜与苦,儿子向前都默默看在眼里。从海外学成归来后,他在上海拥有体面高薪工作。看到父亲年事渐高,他多次劝说父亲放下果园,安享晚年。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我就要一直走下去。”向建国的回答简单而坚定。
令他欣慰的是,果园出产的柑橘凭着过硬的品质,在顾客中口口相传。一位长沙客户,偶然途经尝了一口,便当场买下三箱,随后更是一次性订购了四百多单馈赠亲友,现在每年都要固定回购几百单。每到柑橘成熟时,常德的老顾客都会专程开车前来体验采摘的乐趣。
“家里的果子如今都不愁卖,不管是橙子还是橘子,摘下来就卖了,冷库修了四年闲置了四年。”向建国笑着说。
这片果园,是顾客用信任浇灌的“口碑链”,是向建国用双手创造的“绿色银行”,更是他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告白。二十二个春秋,向建国把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他守护的不仅是一片果园,更是一个关于梦想与坚守的故事。站在山坡上,望着漫山果树,向建国平静地说:“我这一辈子,就做好这一件事。”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朱志姣 彭梦颖
编辑:李彩虹
本文为常德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