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石门,柑橘是生计,是盼头,是橘农沉甸甸的幸福。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这枚小小的“黄金果”,是无数橘农写给大地的情书,也是献给时代的答卷。
即日起,红网时刻新闻推出《橘香石门》系列报道,讲述这些土地守护者,如何用双手酿出生活的甜。
孙关军的橘园里,黄澄澄的果实挂满枝头。
孙关军熟练地剪下一个浑圆的橘子,脸上露出了笑意。
孙关军推着割草机在橘树下缓缓前行。
红网时刻新闻 记者 朱志姣 彭梦颖 通讯员 覃琼玉 石门报道
雨后的橘园泛着晶莹的水光,64岁的孙关军踩着湿润的泥土巡视他的柑橘林。这个寻常的午后,石门县夹山镇孙家岗村的柑橘园刚经历一场秋雨的洗礼,黄澄澄的果实挂满枝头,几只喜鹊在枝头跳跃,抖落一串串水珠,像是在为丰收歌唱。
三十年前,孙关军一家从壶瓶山移民至此。政府开垦了410亩荒地给移民户,这个在大山里摸爬滚打多年的汉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柑橘种植这条路。
双手垦出致富路
回忆起二十多年前刚起步的日子,孙关军说,“一片荒地,全靠一双手。”他承包了二十多亩橘园,除草、施肥、打药,所有活计都靠肩挑背扛。柑橘成熟时,他要开着拖拉机在崎岖山路上颠簸三四个小时到皂市镇,常常下午出发,忙到第二天天亮才能卖完返程。
“橘子才卖两毛五一斤,辛苦一年也就几千块钱收入。”即便如此,孙关军仍觉得比在壶瓶山时强多了。“在山上种玉米、香菇、烤烟,年年都要重新种,辛苦得多。”
如今,孙关军推着割草机在橘树下缓缓前行。马达声打破了园子的宁静,刀片旋转之处,杂草齐整倒下,青草的清冽气息在空气中弥漫。被割碎的草屑均匀铺洒在树根周围,不一会儿,整排橘树下的杂草就清理完毕。他关掉机器,满意地望着这片刚理过“发”的果园。
除了割草机,开沟机、翻耕机也陆续进驻橘园。“别小看这台除草机,一天能完成以前十个人的工作量。”他笑着说,“机械化让效率大大提升。”
2015年,一栋两层小楼在橘园旁拔地而起。站在新房的阳台上,孙关军望着郁郁葱葱的橘林,脸上漾开笑意:“这日子就像楼房一样,更上一层楼。”
风雨练就种田经
种橘子的路上,孙关军没少栽跟头。2018年冬天那场冰灾,他至今想起来还心疼。“一大早到园子里,看见百来棵橘树全冻坏了。”这个见惯风雨的汉子叹了口气,“心里堵得慌。”
但他没认输。开春就补种了更适合本地气候的温州蜜橘。如今这些树都开始挂果了,“这个品种好,果形周正,皮薄还甜。”他托着个橘子,指尖轻轻摩挲着光滑的果皮。
新品种试种也让他吃过亏。2020年种的优良品种就不适应这里的水土,“树长得慢,果子快熟时就开始‘变质’,皮厚肉少”。这一下亏了好几千。
干旱更是年年都要面对的难题。“夏天一旱,水库的水要先保生活用水。”山坡上那套水肥一体化设备在旱季基本是摆设。为了留住雨水,他开始在施肥上下功夫,“施有机肥能让土变松,雨水容易渗下去”。
施肥这件事,他也是从教训里学乖的。2010年那会儿,他急着见效,直接把没发酵的鸡粪施到地里,结果烧死了四五十棵橘树。
这些教训让他想明白一个理:种地不光要埋头苦干,还得抬头看路。现在他防虫都改用生态方法,给树干刷上石灰水,枝头挂上食蝇球。“农药打得少了,果子品质反倒上去了。”
如今他的精品果能占到六成,地头价卖到一块二到一块四一斤,一年稳稳当当地挣几万元。望着这片历经风雨的橘园,他说:“跌个跟头学个乖,种地就是这样。”
携手同走丰收途
雨后的傍晚,橘园里泛起寒意,湿漉漉的枝头挂满水珠,把黄澄澄的果子衬得更加沉甸甸。孙关军望着眼前这片被雨水洗过的果园,嘴里呵出白气,脸上却带着踏实的笑意。
这些年来,最让孙关军感到欣慰的,不光是自己的果园有了起色,更是能带着乡亲们一起把日子过好。他和不少外地老板建起了常年合作,为村里的橘子找到了稳定的销路。前年,他又张罗起两个代办点,专帮附近农户卖橘子。“自己一年能多挣几万不假,但更紧要的是,大家不用再为卖果发愁。”
孙关军说,如今种橘子,心里格外有底。“什么时候该防虫,什么时候该施肥,柑橘办都会提前发通知,专家也常下来讲课。”
天光暗得快,暮色里的喜鹊悄悄归了巢。孙关军又走进园子里转悠。这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汉子,用二十年光阴,把一片荒坡变成了今天的金果园。他说:“日子啊,就像这橘子,慢慢熬,总会越来越甜。”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朱志姣 彭梦颖 覃琼玉
编辑:李彩虹
本文为常德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