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战冰雪 迎团圆丨“古大同”之观冰记

红网时刻新闻常德2月7日讯(通讯员 李莉 彭浩)冬天是什么滋味?这像是一道难解的开放题。以前我会说,冬天是银装素裹,皎洁的月光映照在茫茫雪地上,如诗如画;是热气腾腾的火锅,吃得满嘴流油,却也乐得不亦乐乎。

当我跟随常德输电检修公司的师傅工们在津市“古大同”观冰哨所工作一晚后,我有了新的答案。

这里可以体验“高山缺氧”

45.jpg

2月5日晚8点40分,我坐上了输电全能班胡超平师傅的“小黄车”,由于大雪天道路结冰,车开到山脚下,我们只能徒步上山。

胡超平把车上仅剩的两双防滑鞋套让给了我和一同前往的党建部同事彭浩,我有些内疚,“你呢,怎么不穿一双?”他说道“你们放心,我已经习惯了。”

大同山,位于津市城南,以古大同寺著名,被称“古大同”。随着寒潮的降临,“古大同”的面容也变得冷酷严峻。乌黑的云层沉甸甸地压低了山头。凛冽的寒风呼啸着,吸一口气,冷气就从鼻腔蔓延到大脑,搅得脑袋生疼。

山路难行,如今尤甚。厚厚的雪花纷纷扬扬地从空中飘落下来,给大地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山路变得如同涂了油的玻璃般滑溜。山上的枯枝在风中狂舞,不时地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

微弱的手电筒灯光透过树的碎影,斑驳无比,洒落在我们上山的路上。小道雪景美如画,可惜无人欣赏。

我们的目的地是连接澧县拥宪至津市窑坡变电站的220千伏拥窑Ⅰ、Ⅱ线的9号铁塔,它位于“古大同”山顶,也是往年最易覆冰的杆塔。但现在抬头看,我的视线里还寻不到它的身影。

师傅们穿着厚重的工作服,背着沉重的工具包,却稳健从容,落脚点似乎都经过了精确的计算和无数次的实践。我亦步亦趋地跟在他们身后,试图模仿他们的步伐和姿态,让爬山过程变得从容些,但情况仍不容乐观。山路陡峭崎岖,仿佛每一步都在与重力抗争。我努力调整呼吸,试图将足够的氧气送入肺中,却是徒劳。

才走出一公里多,我的腿就酸了,呼吸越来越重,喘不上气的感觉越来越强烈,像是……缺氧,脑袋也开始略微发闷。

“前面的路好像更陡了?”

“还行,都摸熟了。”胡超平伸手扶了我一把,笑着回答,“这次寒潮来得凶猛,我们4个大男人手牵手上的山,一摔就摔一串。”

“还有多久?”

“快了快了,看!前面白色的屋子就是哨所。”

攀爬的时间,对我来说煎熬漫长,那是我不堪回首的60多分钟,尤其是在师傅们显得稀松平常的对比之下。

好在虽然有些狼狈,但我好歹是站在了山顶之上。抬头仰望那高耸入云的铁塔,第一次近距离与它接触,不自觉被吸引,神秘而强大,它所在的线路是保障常德津市和澧县区域的重要电力能源通道。

这里可以体验“密室逃脱”

56.jpg

初到时虽然听胡超平说了很多观冰哨的情况,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但还是被哨所简陋的生活惊着了,说是屋子,其实就是一个简易的工棚,里面除了一张没有被子的行军床、两个小凳子、一个炭火炉,一个烧水壶,别无它物。

冰哨很安静,除了窗外刷刷的雨雪声,就剩下我们的说话声在空间里回荡。

潮湿的地面,昏暗的灯光,若隐若现的手机信号。不用特效,活脱脱一个“密室逃脱”的场景。

“这是模拟导地线,可以测量覆冰厚度,它的材质和直径和杆塔上的实际线路一致,所以从它的状态可以判断出导地线的覆冰厚度。”驻守在哨所的输电运检三班黄涛班长给我科普道。

风速、温度、风向、湿度……每一个数据都关乎着千家万户。哨所的师傅们记下这些数字,关注着线路的“心跳”和“体温”。

“时间2月5日11:50,天气小雨+雪,气温-3℃,风速5m/s,风向北风,湿度90%,暂无覆冰,汇报人刚炜、胡超平”,在驻守人员轮换前,他们完成了今天最后一次在“古大同”的战情侦测报告。

“黄班长,不是有无人机吗?为什么还需要人工驻扎在这里?”

“雪大,风大,雾大,看不清的,而且无人机不具备在恶劣天气下的飞行能力,我们轮流守护着会更安心。”黄班长一边巡视一边打趣道:“你看这山顶风景好吧,上下山还锻炼了身体。”他的乐观心态明明是一件很温暖的事,但我却觉得鼻子酸酸的。

“哨所没有电源,我们的手机就轮流开机。木炭没了,就捡寻林中的树枝。夜深的时候,我们围着炭火开启‘黑聊’模式。水不够了,山上的冰雪融化了就可以煮着喝。”观冰哨四周都透着风,从层层叠叠的衣物缝隙中吹进来,让人防不胜防。之前爬山运动产生的那点热量被迅速带走,穿着厚底的登山鞋,却让我有种光脚踩在雪上的错觉,毛线手套下的手指也麻木起来,连简单的弯曲都变得艰难。怕冷的我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手机的防抖算法在如此剧烈的抖动下,也难以维持画面的稳定。

彭浩将镜头对准师傅们,他们的手指冻得像是粗短的萝卜,却仍专注着眼前的活,细致观察着每一根导线。他们告诉我,寒潮来临后,需要24小时待命,每天固定巡检,每2小时汇报一次冰情。

走了几十公里,我的肚子也开始响起了“空城计”。一看表已经是2月6日凌晨1点25分,我好奇地问“哨所里吃饭怎么解决?”

“有方便面和方便米饭,前天我们花了2个小时徒步背上来的。”我立刻闭上了嘴。

故事的结局?未完待续

67.jpg

一晃已到了凌晨2点10分,今天是黄涛、胡超平、赵睿哲、刚炜4位“勇士”入住观冰哨的第6天,连续多日的休息不足、对抗寒冷、对未知天气和线路承受能力的忧虑,他们的身体和心灵到达了承受的极限。

“等雪融化了,我们就回家过年。”他们心中没有一刻不是期望着早日回暖。

短短的6个小时,我听到周围的师傅们对我们说得最多的话就是累不累?冷不冷?困不困?

他们说,“行啊,党建部的同志们能吃苦。”

可这明明是他们最普通的一个夜晚。

寒冬的冰雪席卷一切,向世人毫无保留地展现自己的生命力,但总有一群人,在用同样热烈的方式回应着寒冬。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李莉 彭浩

编辑:李彩虹

本文为常德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d.rednet.cn/content/646846/99/13522847.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头条
  • 看点
  • 时政
  • 社会
  • 区县市
  • 乡镇街道
  • 公示公告
  • 教育
  • 健康
  • 房产
  • 阅读
  • 经济
  • 融媒体
  • 重要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常德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