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白玲川 通讯员 唐俊雅 腾燕妮 常德报道
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诊治、胃早癌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人工智能辅助及早期结肠癌诊治、消化道大出血及消化道异物急诊内镜绿色通道、小肠疾诊治、自免肝及急性胰腺炎等肝胰疾病诊治……一位位病人康复出院,一面面锦旗挂满走廊。自建院以来,湘雅常德医院消化内科在湘雅名医张桂英主任的带领下,一路高歌猛进,稳居医院“王牌科室”,目前已成为湖南省市级重点学科建设专科,“中国幽门螺杆菌分子医学中心”湖南分中心,“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单位。有一支训练有素、人才结构合理、医德高尚、医术精湛、锐利进取的医疗团队,攻克消化系统各种疑难杂症,挽救众多急危重症,为患者保“胃肠”护“肝胰”。
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
张桂英以实践“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为方向,高起点谋划,精准落实,积极推动科室高质量发展。将人才培养作为科室发展的活水源,“引进来”“走出去”全方位培养人才,同时引进国际先进设备,规范科室管理,开展特色医疗,强化临床数据的管理,开展临床研究,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实现从食管到肛门,360°无死角“侦查”消化道内环境,从肝胆到胰腺,规范精准“揪”病因,让疾病难逃高超“医”技。
2018年9月,湘雅常德医院被授予湖南省首家中国幽门螺杆菌分子医学分中心。
个性化精准治疗幽门螺杆菌,堪称“防癌”利器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众多慢性胃病和胃肠道外疾病的“元凶”,尤其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胃癌I类致癌因子。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通过规范化治疗是可以根除的,但近年来由于抗生素滥用及不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导致抗生素耐药率不断增高,幽门螺杆菌根除成功率逐渐下降。湘雅常德医院消化内科于2018年成立湖南省首家中国幽门螺杆菌分子医学分中心,5年来,通过幽门螺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及幽门螺杆菌耐药基因检测等,已为900余名幽门螺杆菌感染初诊患者及多次治疗失败患者实施了个性化精准诊疗,初治根除率高达98%以上,难治性(根除失败2次以上)根除率达88%以上。
2018年,40岁的席先生到湘雅常德医院体检时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便来到消化内科看诊,完善胃早癌筛查,精查内镜诊断为胃早癌,医生为他施行了胃早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并于出院时带药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成功根除了幽门螺杆菌,随访5年,患者一直正常工作生活,身体状况良好。
今年12岁的男孩小周3年前感肚子不舒服,胀气呕吐,吃不下饭还贫血,到医院检查发现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并发十二指肠球部巨大溃疡。从此,父母带着他开始了长达3年的求医之路,辗转多家三甲医院均未治愈。直到2023年元旦,父母慕名带他找到张桂英教授,张教授为小周制定了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终于一次根除成功,患者无任何不适,胃镜复查溃疡已经愈合。
AI辅助下的内镜检查,遇到可疑病灶自动标记。
“AI”加持内镜精查,消化道早癌早诊早治疗效显著
据统计,中晚期的胃癌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五年生存率低于30%,但早期胃癌经过内镜下微创手术或外科手术治疗五年生存率可超过90%。因此,早诊、早治是改变我国胃癌诊治严峻形势的可行且高效的措施。
湘雅常德医院消化内科团队不断引进最先进早癌筛查诊治技术,促进消化道早癌筛查早诊早治适宜技术的应用,运用胃功能检测、精查放大内镜、蓝激光内镜、超声内镜等国内最先进的消化道早癌筛查、诊治手段,按照“联盟”标准化筛查、诊治、随访流程,开展消化道早癌筛查,并为100余位消化道早癌患者实施了规范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随访至今,无一例复发。
2021年科室在湖南省率先引进消化内镜人工智能AI辅助诊断系统,让AI与专业医师一起“上岗”,相当于有多个专家同时给病人行内镜检查,显著提升病变检出率。经过5年不断努力,早期胃癌诊断率达19.11%,早期结直肠癌诊断率达31.39%,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消化内科合影。
24小时在线,急诊内镜团队守护健康不打“烊”
“喂,消化科吗?我是急诊,这里有个外院转来的1岁小朋友误吞了一个发夹,需要你们过来看看……”,“好的,马上到。”这样的通话随时发生。消化内镜急诊团队闻讯赶到,并为患者实施了内镜下异物取出术,取出长约5cm的发夹。
不仅是取异物,消化道大出血的急诊内镜下止血更是考验。今年42岁的方女士,因吐血、黑便被紧急送往湘雅常德医院急诊科,入院后医院立即给予补液、止血、输血等治疗,仍呕血不止,先后累计呕血量超过2000ml,血红蛋白下降至40g/L,并出现失血性休克症状,曾一度出现意识障碍。张桂英教授带领消化内科团队迅速快速输血、输液、抗休克等抢救治疗,并同步进行科学评估,消化内科急诊内镜团队彭芸主任医师等为该患者实施了经胃镜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组织胶及硬化剂注射术。术后患者未再出现呕血及黑便,在医护人员的精心呵护下,康复出院。
湘雅常德医院消化内科自建科以来,在张桂英教授的带领下,针对消化道异物、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等急诊开通绿色通道,成立急诊内镜团队,随时待命,已为100余例消化道异物或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完成急诊内镜下胃肠内异物取出术或内镜下套扎、组织胶硬化剂注射、钛夹止血术等。患者年龄最小的1岁,年龄最大的81岁,经过治疗后均转危为安并康复出院。
经口小肠镜检查。
攻克小肠疾病,打通消化系统最后“一公里”
弯曲犹如九曲十八弯的小肠,由于位置深且冗长,一直是检查的盲区,被称作消化道中的“黑暗大陆”,再加上小肠疾病多起病隐匿,其诊断和治疗也曾是医学上棘手的难题。
科室将小肠病诊治作为科室临床重点工作及研究发展方向,组建小肠疾病MDT团队,开设小肠疾病MDT门诊,开设“炎症性肠病”专病门诊,并于2019年率先在泛湘西北地区开展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及小肠镜下治疗,实现了全消化道的无盲区检查治疗。新技术的开展吸引众多省内外患者前来就诊,使许多传统方法难以发现的小肠疾病得以诊断,如: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不明原因肠梗阻、不明原因腹痛、小肠克罗恩病、小肠结核、小肠肿瘤、血管病变、憩室病等。针对一些小肠病变、小肠异物,实施小肠镜下微创治疗,已为200余名患者完成检查或治疗,检查阳性率达93.3%,实现了小肠镜下诊断向镜下治疗的飞跃。诊疗效果良好,患者获得长期规范治疗与随访管理,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科室小肠疾病MDT团队成员曾小明主任医师已成为湖南省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委员。
2021年5月,69岁的许奶奶由于反复出现黑便且严重贫血来到湘雅常德医院,此前她已多次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均未明确消化道出血的病因。科室医师团队综合分析后考虑患者为小肠出血可能。为明确小肠出血的病因,为患者实施了小肠镜检查术,术中在空肠上段发现一长约6-8厘米长蒂息肉样隆起,息肉粘膜充血水肿,质脆,易出血。随后,科室医疗团队为患者实施了小肠镜下空肠息肉电切术。一个星期后,许奶奶康复出院。
2019年至今,消化内科成功救治多名毒蘑菇中毒危重患者。
无惧“胰”重“肝”难,规范精准“揪”病因
58岁的李先生平时身体健康,但在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食欲减退症状,并逐渐加重,进食少量食物便感觉腹胀明显,体重减轻20斤,皮肤和眼睛变得越来越黄,为求治疗,李先生来到湘雅常德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入院后,科室团队结合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及检查化验结果,层层剖析,抽丝剥茧,考虑患者为IgG4相关疾病可能性大。为患者实施了超声胃镜引导下胰腺细针穿刺活检术。最终确诊患者为IgG4相关疾病,经综合治疗后患者康复出院。
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胰腺炎、IgG4相关疾病等因其病因不明、少见、诊断困难一直被认为是消化科的“难题”。而急性重症胰腺炎因其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达40%左右,可谓“重中之重”。为了克服“难题”,抢救“重中之重”科室成立肝胰疾病诊治小组,定期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引进超声内镜,开展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不断总结经验,规范诊断、治疗、随访,建立慢病管理数据库,5年来,已经规范诊治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胰腺炎、IgG4相关疾病百余例,患者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救治急性胰腺炎患者近百人次,急性重症胰腺炎占12.5%,年龄最大的81岁,经过积极治疗均康复出院,诊治水平居国内先进。
除此之外,科室在消化系统其他疑难或急危重症诊治如高致死率毒蘑菇中毒、肝功能衰竭、罕见巨淀粉酶血症等,内镜下其他微创治疗如为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施行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胃良性肿瘤患者施行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或内镜下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等方面,都累积了丰富的经验。
小切口,大思谋。一子落,满盘活。
“建设区域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诊治中心、消化道早癌诊治中心、小肠疾病及炎症性肠病诊治中心、标准化消化内镜微创治疗中心、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治中心是当前科室发展的目标与方向。”科室主任张桂英说。科室要有两套‘看家本领’:一套是诊病本领,准确判断,有的放矢检查,规范诊疗,促进患者快速恢复;一套是内镜技术,精准诊断病变同时采用超级微创技术,该微创技术系内镜下切除病变组织的同时不切除器官,使人体仍然保持原有的解剖状态,最大程度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白玲川 唐俊雅 腾燕妮
编辑:胡金贵
本文为常德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