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常德道德模范谢元恒:只为万家灯火明

  红网时刻常德5月4日综合(常德日报记者 彭进军 通讯员 罗英奎)3月27日上午,记者在桃源县杨溪桥镇铁山溪村见到护线员谢元恒时,他正在家修理一把“油锯”。见面就给人相当的亲切感,记者不由自主以“老谢”相称。

  220千伏黄善线(原黄德线)是凤滩电厂的重要电能输送通道,1978年投入运营,穿行在崇山峻岭之间,不通车,没有路。今年65岁的老谢与这条线路打了近40年的交道,33根电线杆他早已烂熟于心,不论冬夏还是春秋都是天不见亮就出门,打着手电筒回家。到如今老谢已经记不清翻过了多少次山、趟过多少次溪、排除过多少次隐患、经历过多少次危险了。从他的谈话中,记者能在脑海中跟随他的脚步,想像其中的苦与累。

  “既然这么辛苦,你就没想过不干了?”记者问道。但老谢的回答出人意料:“人啦,有了感情就有了责任,不容易放下哟!”

  40年来,巡线员、领导换了一批又一批,但老谢的家一直是大家心中“温暖的港湾”。以前老谢出门护线,他的同事来到他家落脚只得等他。后来老谢干脆把钥匙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这样他们来了就可以拿到钥匙直接进屋喝水、做饭,当成自家一样。

  老谢的生活其实俭朴得不能再俭朴了。他全家的经济收入除了电业部门每年发的8000多元外,只有自己依靠山上竹子多的优势,每月扎几把“竹扫帚”卖,一年下来也就1万多元收入。他也曾动过辞了这差事的念头,去乡里工程队打零工一天可有150元收入。但一想到通往城里的电线要人照看,一想到个个把他当亲人的电业局同事,他最后还是下不了这个决心。

  他家那3间简陋的木板瓦屋,已在交通闭塞、环境恶劣的深山中存在了半个多世纪。近年来,扶贫搬迁有政策,政府给予优惠动员他搬,周边邻居也邀他搬出去,他都一一婉拒。他说:“这山坳里都搬了,城里来的巡线员就没有歇脚的地方了。再说,这里离线路近,每天上山下山方便些。”父亲突发中风后,就瘫痪在床11年,妻子患尿毒症也苦撑了11年。虽然原本贫穷的家庭为父亲、妻子的病情负上30多万元的债务,但老谢从没向电业部门提过一个要求,也从没省略一个护线的环节。

  修好手中这把“油锯”后,过两天老谢又要进山,把即将疯长会产生危险的笋子清理掉,把一个冬天长起来的杂草清除掉,不能因为它们而影响电线的正常运行,影响城里千家万户的正常生活。

来源:红网时刻常德站

作者:彭进军 罗英奎

编辑:白玲川

本文为常德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d.rednet.cn/content/295/2018/0504/83099.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头条
  • 看点
  • 时政
  • 社会
  • 区县市
  • 乡镇街道
  • 公示公告
  • 教育
  • 健康
  • 房产
  • 阅读
  • 经济
  • 融媒体
  • 重要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常德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