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鸟中熊猫”黑鹳重回津市毛里湖

  红网时刻6月25日综合(常德日报记者 姚懿容)昨日,津市市毛里湖水波荡漾,牛儿在湖边饮水。“过去水质差时,连牛都不肯下水。”毛里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主任彭敏介绍说。这些年,津市市通过“调、拆、退、治、建”“五字工作法”,大力实施毛里湖水环境综合整治。目前,毛里湖水质由劣Ⅴ类提升到了Ⅲ类,一级水源保护区达到Ⅱ类。

  毛里湖位于津市东南部,属洞庭湖水系,由100多条溪河沟汊汇集而成,是湖南省最大的溪水湖、第二大天然淡水湖。毛里湖的污染问题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当时,毛里湖及周边围栏围养、网箱精养、珠蚌吊养盛行,高峰时,水域内网箱有1.2万口,围栏达1.3万米,大量畜禽粪便、农业化肥和农药、企业排污等让毛里湖难以喘息。“严重的时候,水中都是绿藻,能见度几乎为零,村里打出的井水腥臭难闻,农民家里的牛到水边闻一下调头就走,白鹭、黑鹳等野生动物更是不肯来了。”毛里湖镇樟树村村支书欧阳高平回忆说。在污染中,毛里湖水质渐渐降为劣V类,野生动植物迅速减少或消失。

  2011年,毛里湖获批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013年,环保部将毛里湖纳入良好湖泊保护名录。津市市抢抓机遇,迅速启动“调、拆、退、治、建”“五字工作法”。“调”就是在省政府支持下,于2013年将该水域功能类型由渔业用水调整为饮用水源,全面禁止投肥养殖。“拆”即拆除湖体中全部网箱和围栏,同时拆除湖汊拦坝9处,拆除关闭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藠果加工企业10家。“退”即实行退塘、退田、退养,累计退还水面15000多亩;退养沿湖1000米范围内畜禽养殖企业258家。“治”就是实施流域生活垃圾、餐饮垃圾、生活污水治理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采取“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模式,推行“绿色存折”制度,实现流域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新建农村集镇餐厨垃圾处理站4座,餐厨垃圾循环利用率达到90%以上;按照DBO模式,在沿湖建设集镇污水处理站7座、三(四)格净化池和化粪池1万多口,基本实现流域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对限养区内195家规模养殖场(户)推行设施建设与生态种养相结合的粪污治理模式,探索出“四式养蚯”治污新模式,推广科学养殖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建”即在白衣庵溪、宋家坪溪等主要入湖溪河建设生态拦截工程,恢复入湖河口湿地1500亩,在湖滨带建设生态涵养林6000亩等。

  经过综合整治,2016年,毛里湖不但成为了国家湿地公园,还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填补了津市国家A级景区的空白。如今,毛里湖重焕新颜,“鸟中熊猫”黑鹳等珍稀鸟类又回到湖区。“黑鹳只光顾Ⅱ类以上优质水体,对生存环境要求非常苛刻,它们的出现是对毛里湖水质无声的褒奖。”彭敏自豪地说,“我们的目标是让毛里湖的水质达到I类。这虽然有难度、需要很长时间,但现在政府重视,百姓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还有志愿者主动参与保护和治理,我们有信心把毛里湖治理得更好。”

来源:常德日报

作者:姚懿容

编辑:白玲川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头条
  • 看点
  • 时政
  • 社会
  • 区县市
  • 乡镇街道
  • 公示公告
  • 教育
  • 健康
  • 房产
  • 阅读
  • 经济
  • 融媒体
  • 重要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常德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