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常德第十批援藏干部即将完成西藏隆子县的使命之际,"值德"二字便有了双重回响——既是湖湘儿女"值得"铭记的奉献岁月,更是将"德"之品格镌刻在雪域的年轮里。三年来,这群带着洞庭烟雨踏上高原的使者,用脚步丈量海拔四千米的雪域,把常德的"德"字写成了产业援建的蓝图、医疗教育的星火、民族交融的哈达。
"德"者,得失之间见境界。援藏干部们以青春为筹码,换来了万亩沙棘林的绿意、现代化学校里的读书声、隆子县医院的新生儿科成立等等。这些看得见的"值得",背后是一千多个日夜的坚守,是十批援藏志士的接力,更是常德对隆子县这个“幺儿”的呵护。
值此收官之年,"值德"专栏愿作一枚三棱镜:折射三十年援藏路的初心之光,聚焦当下丰收季的麦穗成浪,更照亮未来长跑中那些未竟的"值得"。
在隆子县中学,孩子们欢快地和大家打招呼。
红网时刻新闻 记者 黄刚 通讯员 张杨 西藏隆子县报道
“哗哗哗……”拧开水龙头,今年9岁的达吉迅速地用自己的水杯接起了一杯水,白花花的净化水肆意涌出,水花四溅,随后,达吉仰头喝下。
这一幕要是出现在水资源丰富的地方,或许太过稀松平常。
但是,一年前,对西藏隆子县列麦乡小学的孩子们来说却有点遥远。
珍惜是因为来之不易。
在2023年前,学校老师要走很远的路去打水。“我们每周都要去3公里远的地方取水,来回要两个小时,一周至少要去3次。”看着白花花的净化水,学校校长欧柱不停感谢援藏工作队带来的变化。
在列麦乡小学,学校负责人展示学生饮用水成果。
从山上接过来的地表水,水量不大、水质差、杂质多,加上高海拔地区冬季寒冷,地表水容易结冰,在冬天及枯水期用水非常困难。
怎么办?“我们通过聘请专业施工队寻找水源并打井,引出优质地下水,通过专用设备进一步存储、过滤、加压后,输送到学校来。”第十批援藏工作队队员毛席国告诉记者,在确保水质安全的前提下,可实现全年不间断供水。
湖南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常德组自2022年7月踏入隆子县这片雪域高原,便致力于改善隆子县民众的生活条件,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总投资超1千余万元,大力推进便民基础设施建设,让当地居民切实感受到了生活的变化。
图为常德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在雪沙乡等地实施的农田网围栏项目。
农田围栏和灌溉水渠的建设,是工作组关注的另一重点。在雪沙乡、列麦乡等地,新建的农田网围栏长达18公里,有效保护了92万平方米的农田。同时,三林乡和隆子镇的灌溉水渠建设,实现了1196亩农田的高效节水灌溉,预计每年可为群众增收超过24万元。
此外,工作组还对玉麦乡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提升改造,包括政府职工周转房、公厕等公共设施的维修和改造,进一步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乡村文体设施方面,工作组也投入了大量精力。多个乡村的篮球场得到了新建或改造,为村民提供了更多运动健身的场所。
这一系列举措,改善了隆子县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藏族同胞们深切感受到了来自常德的温暖与关怀。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黄刚 张杨
编辑:胡金贵
本文为常德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