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综合 据常德晚报报道 编者按:受一系列政策影响,中高端餐饮整体呈下滑趋势,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民以食为天”,一部分市场急剧萎缩的同时,新的消费潜能也必然会被激发出来,餐饮企业与其“寒冬”唱衰,不如借此洗牌、调整之际重振旗鼓。
春节前,本报记者对餐饮行业进行了深入采访,希望能为餐饮企业“寒冬逆袭”探索出一些有参考价值的路子,提振行业信心。
每年年底对于餐饮行业,尤其是中高端餐饮企业来说,是绝对的旺季,总会有几个月时间忙不赢。但是今年却有人欢喜有人愁,中高端餐饮企业延续着从去年开始的疲软低迷,倒是不少平价餐饮店生意火爆。
高端餐饮冷 船大难调头
记者走访了市城区不少中高档餐饮企业,发现往年年底“一包难求”的火爆场景不再,大多数包房里都是冷冷清清,上座率很低。所以,面对刚需年夜饭市场,餐饮企业都希望能抢到这块“蛋糕”,使出浑身招数,甚至在成本上涨的情况下主动降了价。
市餐饮行业协会会长王一军透露,去年政府餐饮接待支出大减,受影响最大的是中高档餐饮企业。虽然全国的餐饮行业一样受到影响,但是常德作为流动人口不多的地级市,市场份额本来就非常有限,中高档餐饮企业受到的冲击自然更加明显。据市餐饮行业协会统计,去年全市餐饮行业营业额总体下滑40%。全市叫得上号的品牌餐饮企业极少有不受到影响的,有些餐馆以前的业务大多数来自于公务接待,今年以来营业额直线下降,现在维持得非常艰难。只有少数几家本来就走大众餐饮路线的品牌企业受影响较小。
去年年初,市城区一家高档餐饮店开业,一年经营下来亏损严重,可谓“生不逢时”。该店老板认为,受大环境的影响应该是最直接的,也与去年我市进行“三改四化”封路,现在进行交通整治很多路段不能停车有关,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客源。
一边是营业额锐减,一边是税费逐年增长,让不少餐饮企业感到压力很大。一位企业老板告诉记者,餐饮税收每年都要增长一定比例,即使是经营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企业都有压力,更别说现在如此艰难。
在“寒冬”的侵袭下,餐饮行业的业内人士基本达成共识:指望公务消费已经行不通,大众消费才是未来餐饮业的竞争重点。于是,转型成为餐饮企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也有极少数迈出了探索的步伐。但是,对于大多数中高端餐饮企业来说,转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的企业老板认为市场前景尚不明朗,一边苦撑一边在观望。有的则认为自己多年创下的品牌效应和特色已经形成,仓促转型有些可惜,况且船大难调头,转型也只能慢慢来。
大众消费热 本高利润薄
高端餐饮遇冷的同时,走亲民路线的餐饮店却火爆异常。近日,记者采访市城区味尚、洞仙、四大碗等餐饮店,发现大众餐饮消费潜能无限。
定位为大众消费的味尚是去年5月开业的,它不仅没有受到“寒流”影响,反而出现了一座难求的局面。“开业以来,我们每天的客流量从300人增加到现在的500多人,一天要经营140桌左右,翻台率很高。”该店负责人说。5个包房更是炙手可热,每天都很早就被预订,有的甚至提前几天就被订出。
今年下半年,洞仙酒店柳叶大道店重新装修开业,减少了包房数量,增加了卡座位置,并在装修上更加时尚、轻松。菜价更是将平价路线一走到底,价格普遍下调30%,并推出半价菜、2元一份的花生米、5元一份的菜薹、9元一份的农家肉……如此亲民的菜价为酒店聚集了人气。该酒店负责人介绍,装修后他们每天的客流量由200多人增加到400多人。不过,虽然人气赚足了,但是利润却下滑了18%。
同样感叹餐饮行业进入微利时代的,还有四大碗餐饮的老板。记者采访四大碗常德大道店了解到,该店每天的客流量有300人左右,生意好时有400多人,但是毛利润只有45%,除去25%的人力成本,以及15%的水电燃气等能耗成本,如果再有一些原材料损耗,利润简直是微乎其微。
有人总结过,餐饮行业有“五高一低”,即房租高、人力成本高、原材料价格高、水电费用高、税费高,但利润很低。在寒冬来袭、利润微薄的情况下,高成本没有一点缓解,甚至仍在攀升。所以,尽管生意火爆,走大众路线的餐饮企业却面临很多苦恼,比如本高利薄,比如招工难,服务员的月工资从1500元涨到1700元也不容易招不到人。
■常德晚报记者 李雪芹 见习记者 何治民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李雪芹 见习记者 何治民
编辑:白玲川
本文为常德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