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综合讯 据常德晚报 “自9月28日桃花源大桥试通车以来,日均机动车流量1万辆左右,但远远还没有达到预计车流量。”近日,记者从市交警支队获悉,桃花源大桥的通车缓解了江南江北的交通压力,市民出行会更加方便。交警提醒:武陵大道以西车辆走桃花源大桥到江南城区会更快捷。
八方说桥:为一桥“减负”
“桃花源大桥未开通之前,我每天驾车走柳叶大道上紫缘路,再过沅水大桥(一桥)到达汽车南站,至少要花25分钟,这还是在不堵车的情况下。现在走桃花源大桥,只需要15分钟就搞定了。”家住市城区皂果路芙蓉盛世小区的刘先生在桥南汽车站上班,得知桃花源大桥开通后,他就开始改走桃花源大桥上班,虽然行驶里程比走一桥稍远,但行驶畅通,节约了不少时间,他觉得方便多了。
出租车驾驶员郭师傅告诉记者:“要在以前,我们最怕客人过河,这一来一回赚不了多少钱,可过一桥耽搁的时间起码在半小时以上,现在从城西上三桥(桃花源大桥)可避免堵在路上,能够快速到达桥南。”
“从桥南大圆盘出发走鼎城路途经桃花源大桥,再上江北城区洞庭大道,到达宏大圆盘,大概只需要25分钟。”10月17日,在问到桃花源大桥对南北交通的缓解作用时,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交通秩序管理大队大队长秦孝明举例告诉记者。
据了解,桃花源大桥与沅水一桥、沅水二桥不同,它更多的是为城市服务,双向六车道,并设置有匝道,具有南北环形互通的优势,待沅安路、鼎城路等城市主次干道改造完工后,沅安路、鼎城路上的车辆可以通过匝道直接上桃花源大桥,大大方便了周边车辆的过往。
百姓问桥:车辆、行人怎么上桥
目前,市城区“路改”工程正处在冲刺阶段,部分道路交通通行能力下降。据交警部门调查,桃花源大桥自开通以来,日均机动车流量1万辆左右,而沅水一桥日均机动车流量高达3万辆,与刚开通的桃花源大桥相比,车流依然密集。新桥通车虽然缓解了江南江北城区的交通压力,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一方面原因是市民不熟悉路线;另一方面是市民认为走桃花源大桥绕路了。”秦孝明说。
桃花源大桥9月28日试通车以后,很多有车的市民都想上桥体验一把,但不知道怎样上大桥。秦孝明说,从江北城区到江南城区,可走柳叶大道、人民西路上桃花源北路,过桃花源大桥到桥南。从江南城区到江北城区,车辆可通过桃花源南路、花溪路、319国道以及本月底即将改造完工的鼎城路上桃花源大桥进入江北城区。交警部门提醒市民,桃花源大桥安装有监控,全路段禁停、禁调头,主线限速60公里,匝道限速30公里,请驾驶人员遵守交通规则。
行人上桥也方便,桃花源大桥两侧设置有人行道。江北城区行人从沅安路经过台阶可直接进入大桥人行道,江南城区行人可从西站村上桥,上桥后行人可走桃花源南路或北路下桥。
解密大桥:崭新大桥成“风景”
桃花源大桥,是我市城区又一条交通动脉,它为沅江架起另一座卧波“长虹”,也将缩短我市江南江北的距离。大桥位于武陵区落路口港口上游约400米处,与常德沅江一大桥相隔5500米。主线北起武陵区金丹路与竹叶路交点,引桥高架跨越高泗路、沅安路;跨越沅江,南至鼎城区武陵镇,跨越规划中的滨江路、鼎盛路,接桃花源路,与鼎城路之间设半苜蓿叶形互通。
“桃花源大桥是我市城区第三座跨沅江大桥,是我市第一座景观斜拉桥,全长2802米,是我市长度最长、跨度最大的城市桥梁。可抗300年一遇洪水,设计基准期100年。”常德沅江西大桥项目工程部部长陆文亮说。桃花源大桥由132根长短不一、粗细各异的斜拉索“提着”,在“双手拥抱”造型的双塔间尽情舒展。作为常德第一座斜拉桥,它全面展现了跨度大、造型优美、通航能力强等诸多特点。桃花源大桥的主跨长264米,通俗地说,就是双塔之间的长度,它能接纳四到五艘船并排通航。整座大桥采用的是全漂浮体系,即主塔与主梁并无接触,全靠斜拉索使力。
“在重大节假日,桃花源大桥还将启用更多的灯光效果。”陆文亮介绍,在大桥栏杆下的檐口上安装了琉璃灯,以勾勒大桥桥形,通过光的颜色、色温等变化,烘托出大桥的宏伟气势。在大桥隔离栏中安装变色投光灯,使得投射在拉索和主塔上的灯光呈现全彩变化效果。在夜间,桃花源大桥将成为沅江上、江北江南城区之间一道亮丽的风景。据介绍,大桥的整体灯光效果还在调试,预计本月底能够投入使用。
来源:红网综合
编辑:白玲川
本文为常德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