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耕细作土生金——石门县从产业发展上探索有效衔接新路径(上)

红网时刻9月9日综合(湖南日报记者 姜鸿丽 卓萌 李飞 廖辉云 夏望胜)

百里青山十里溪,四望沃若皆膏腴。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石门干部群众一路风雨兼程,焚膏继晷。借政策之劲风,化劣势为优势,从山旮旯间、石头缝里“挖”出金子,创造了全国闻名的“石门样本”。

脱贫攻坚战中,石门县把发展产业作为重中之重,构建以“一果两叶”为主导、特色种养相结合的乡村特色产业模式。到2021年,全县316个村均有1个以上主导产业,122个脱贫村都建有专业合作社,受益脱贫群众1.4万多人。“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成为现实。

数字无言,踏石有印。

8年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让石门县干部群众清醒地认识到、坚定地相信着这个真理:用心撒下“产业种”,才能收获“丰收果”,唯有产业能富民。


深耕细作土生金——石门县从产业发展上探索有效衔接新路径(上)


南北镇黑土岩社区靠着种植“黄金叶”——烤烟,实现集体和群众的双创收。石门县委宣传部供图

念好“产业经”,奏响“富民曲”。近年来,石门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深入实施“六大强农”行动,扛牢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叫响石门柑橘、石门茶叶、石门土鸡等区域品牌,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引领全县农业转型升级,一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交响乐在大山深处久久回荡。

田畴织锦绣,沃野谱新曲。

一块块稻田禾苗葱翠,一园园橘树金果飘香,一片片山林土鸡漫跑……

湘佳牧业成功在主板上市,成为“中国生鲜家禽第一股”,石门成为全省首个有上市公司的脱贫县。紧接着,正大集团引来了,百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建设正酣;哲武蛋鸡“雄”起了,鸡蛋出关供港成为“抢手货”;湘佳橘友“选”火了,智能优选让10万吨柑橘鲜果走进全国多家大型商超……

石门开了,产业兴了,钱包鼓了,村民笑了。如今的石门,正以产业为本、奋斗为魂,大踏步走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富民的新时代“赶考路”上。

与时俱进 擘画新蓝图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没有产业支撑,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都是一纸空谈;只有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乡村振兴才有了坚实的根基,高质量发展才有了动力之源。

如何推进产业振兴,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必答题”。山城石门,曾因大山的阻隔而造成贫困,却又以丰饶的物产礼赠辛劳的石门人民。石门是传统农业大县,农村人口占比大、农业资源优势明显,是一方极具潜力的“沃土”。特别是西北高寒山区,虽然自然条件艰苦,却也因独特的气候条件适合茶叶、柑橘、烟叶、养殖等产业发展,又远离城市和工业的污染,农产品绿色有机的标签深入人心,全国早熟蜜橘之乡、畜禽养殖大县声名远播。

从产业振兴的大局出发,从石门农业的实际着眼,石门县委、县政府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要求、探索新思路,深入挖掘农业产业的切入点、突破口、增长点,持续厚植发展优势,抓产业的决心一以贯之,抓产业的思路与时俱进。

资金是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今年,石门县争取中央、省、市级财政资金1.69亿元用于产业发展,整合资金7200万元完成涉农扶贫项目建设。县级财政投入资金近1112万元支持农业产业建设。同时,将农业产业发展用地视同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优先安排。


深耕细作土生金——石门县从产业发展上探索有效衔接新路径(上)


石门秀坪园艺场打造高标准的柑橘科技园。 刘蓉 摄

集中连片是实现产业规模效应的关键。石门坚持规划先行,着眼于整体提升和长远发展,优化乡村产业布局,致力于构建特色鲜明、产出高效、带动力强的产业格局。于是,一份规划明晰、结构合理的产业地图出炉:西北生态农业示范区发展高山种植业和林下经济,中部特色农业示范区发展林下经济和特色粮油产业,东南部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城郊休闲观光农业和现代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梅花优于香,桃花优于色,特色就是竞争力。

石门县立足本地特色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发展精细农业、有机农业、品牌农业,“1+2+5”即粮油产业+柑橘、茶叶+特色养殖、林下经济、蔬菜、烟叶、无患子的特色产业体系基本成型。柑橘、茶叶产业村分别达到150个、117个;土鸡养殖规模达5000万羽、香猪5万头、中蜂8万多群。

畅通渠道,产销两旺。建立覆盖22个省份的冰鲜禽肉、柑橘销售网络,与全国20多家大型超市集团以及新零售连锁超市建立长远战略合作关系;300多家茶企联合在外开设1000多家“石门银峰”专卖店;建立石门县电商创业孵化园,让优质的农产品插上数字经济的翅膀。

思路一转天地宽。

如今,石门早熟、特早熟蜜橘占据全国市场的71%,出口占全国20%,占全省90%,石门45万亩柑橘,综合产值14.5亿元,30万橘农“吃柑橘饭、穿柑橘衣、住柑橘楼、上柑橘学”;石门罗坪有机茶出口欧盟,全县18万亩茶叶,综合产值达60亿元,20万茶农走上致富路;石门坚持20年养好“一只鸡”,通过全产业链延伸,把土鸡变“凤凰”,筑起产值近20亿元的“家禽王国”……一幅气贯长虹的产业新蓝图构图着墨,一条周道如砥的产业振兴之路越夯越实。

招大培强 育好“产业林”

过去,乡村产业发展重点抓好贫困地区,盯紧贫困人口,让他们甩掉“穷帽子”;步入乡村振兴新时代,干部群众面临的是“让钱袋子鼓起来”的全新考题。从对贫困户个体产业发展、收入达标的个体关照,迈向全体村民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石门产业发展正经历着从特惠到普惠,从扩面到提质,从攻坚战到持久战,从雪中送炭到锦上添花,从“扶植一棵树”到“培育一片林”的深刻变化。

新变化催生新路径,新时代彰显新作为。

引项目、抓龙头、强主体,“大河有水小河满”。

石门县以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推动湘佳、正大等重大农业产业项目加速落地,并把农产品全产业链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板块,下力气招引一批新项目,为乡村产业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葱茏的山野间,石门引进正大集团100万头生猪产业链项目的21个养殖厂、1个饲料厂正抓紧建设。正大集团石门100万头生猪产业链项目总监彭银房说:“待生猪养殖产能达到70%时,我们将考虑与石门合作食品工业项目,计划用3年时间投资40亿元,实现综合年产值100亿元,把石门建成正大集团湘西北区域总部。”


深耕细作土生金——石门县从产业发展上探索有效衔接新路径(上)


子良镇茶园湾村村民集体采茶。 唐亚翔 摄

一条“龙”带动一条链。该县支持龙头企业引领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围绕省级现代农业重点产业链和石门柑橘、石门茶叶、石门土鸡等特色产业链建设,支持龙头企业担当“链主”,参与全产业链相关标准制定。湘佳牧业、哲武农牧、天画罗坪等一大批龙头企业成为行业的“领跑者”。在石门,以湘佳牧业为龙头,形成有机肥和饲料加工、土鸡养殖、生鲜屠宰、冷链运输、食品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柑橘产业以湘佳橘友、杨氏果业等企业为龙头,形成有机肥料生产、柑橘种植、生理落果加工、柑橘罐头生产、黑科技优选和电商物流的全产业链。

培强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是发展产业的题中之义。该县已培育农产加工企业103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87家,家庭农场1465家;全县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8家,其中29家在75个村建立产业基地,大企业顶天立地、合作社铺天盖地的产业生态已然形成。

现代化、机械化、智能化,农民“慧”种更轻松。

初秋时节,位于秀坪园艺场的湖南杨氏鲜果有限公司柑橘种植示范基地,数百台传感器实时监测气候、土壤等各项指标,为柑橘生长护航。在这里,柑橘种植实现了物联智能化、水肥一体化、农事机械化、管理科学化。

石门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黄安凯介绍,走进新时代,产业发展逐渐在转变,传统农业不断向现代农业过渡。石门县超前规划,从2019年起,全县流转1万亩土地给杨氏果业,打造高标准现代化橘园,引进和推广现代化种植经验;建成县级益农信息中心站和246个基层站,建设国际高标准的物联智能化等“四化”要素齐全的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中心,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61.15%。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石门县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实施绿肥种植和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病虫害的“三绿”同举,提高稻谷、柑橘、茶叶、玉米等各类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实现农产品产出高效、绿色有机。

提品质、优结构、强品牌,让寸土生金长银。

宝峰街道月亮山“老果园基地”有了新气象。近几年,基地负责人盛勇对50多亩的老橘园实施以品改为主的提质增效改造,精细化培管、科学化生产。去年他种植的柑橘荣获湖南省首届早熟蜜橘品鉴会金奖,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当年,“老果园基地”产出20多万公斤柑橘,均价4.8元/公斤,净收入超过30万元。

品质赢得市场,品牌提升效益。近年来,石门围绕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三品”重点发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品牌附加值,增加农产品综合效益,努力推动主导产业提质升级。上世纪末开始大规模种植的柑橘,品种老化、品质不高。从2018年冰灾开始,石门化危为机,推进柑橘品改。目前,全县共完成低产橘园改造2.05万亩,新扩橘园0.85万亩;低产茶园改造4568亩,新扩茶园1200亩,推进茶叶“全域有机”发展,实现有机茶转换2万亩,新增有机茶认证面积4100亩。

寒耕暑耘,稇载而归。如今,在这片广袤的田野上,柑橘、茶叶、烟叶、畜牧、粮食、油茶等产业快速发展,一个个农业项目高歌猛进,一个个农业龙头企业喷薄而出,一个个农业品牌越叫越响,一片繁茂的“产业林”迸发出勃勃生机。

头雁领飞 共走致富路

产业振兴的落脚点是富民,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石门县以大企业、大项目为主导,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多模式联农带农,已经织就一条条“产业跟着群众走、群众跟着企业走、企业跟着市场走”的致富链。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订单销售、联合种养、土地托管、资产入股等手段,带领更多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罗坪乡大房峪村村民唐基燕在外务工多年,2014年回乡白手起家办茶厂,成立石门县天龙塔茶叶专业合作社。办厂初期,困难重重,当地龙头企业天画罗坪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与其签订产销订单,畅通销售,茶厂生意日渐兴旺。如今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到100多人。


深耕细作土生金——石门县从产业发展上探索有效衔接新路径(上)


哲武农牧科技有限公司鲜蛋供港。 覃瑾杰 摄

湘佳牧业通过联合种养直接带动养殖户增收。公司免费提供鸡鸭苗、饲料和养殖技术指导,鸡鸭长大后按保护价收购。新铺镇岳家棚村程远山,靠养鸡养鸭脱了贫、攒下钱,修起两层的新房子。

抓住龙头,放飞头雁,雁群扶摇直上。先富起来的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挥示范与带动作用,改变着更多农民的命运。他们是旗帜,以奋斗致富的经历与精神,指引乡亲们前行;又是航船,凭借积累的丰厚资本,搭载乡亲们共同走向富裕。

蒙泉镇凤凰峪村村民董明新,30多年前因贫辍学,南下务工。回乡后筹资100万元成立石门县鸿鑫农机专业合作社,流转176亩耕地种稻。一年,两年……到现在第七年,董明新不断扩大规模,流转土地达3423亩。他经营的双龙粮油合作社,去年产值达832万元。

先富起来的董明新,不忘回报父老乡亲。他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向社会提供机耕、育秧、机插、机防、机收、粮食烘干与仓储粮食等农业机械化服务,为社会用户节省人工成本230万元。合作社优先为周边村民提供工作岗位,去年共雇佣务工人员145人,发放劳务工资223万元,支付土地流转资金102万元。

董明新家所在的蒙泉镇一家农业企业前几年因经营不善倒闭,131亩流转土地抛荒。董明新的合作社接管后,先行垫付农民的土地流转费,将抛荒地块整理成高标准农田种植优质稻,避免了农田抛荒问题。

如今,石门县4224个农户通过“公司+农户”模式,每年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1500个农户通过“公司+就业”模式,年均获得工资收入3.6万元以上。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在稻香茶韵里,在鸟语蛙鸣中,石门儿女以只争朝夕、舍我其谁的昂扬斗志,一路前行一路歌,在莽莽山林间开辟出一条条发展产业富民增收的有效路径。


深耕细作土生金——石门县从产业发展上探索有效衔接新路径(上)


(原载于《湖南日报》2022年9月9日第6版)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李彩虹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头条
  • 看点
  • 时政
  • 社会
  • 区县市
  • 乡镇街道
  • 公示公告
  • 教育
  • 健康
  • 房产
  • 阅读
  • 经济
  • 融媒体
  • 重要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常德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