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常德4月13日讯(通讯员 杨春沅 易鹏)眼下正是春耕忙碌时节,在山区粮食生产大县石门县,通过推广集中育秧小棚变成大棚,加快土地流转小户变成大户,推进耕地平整工程让小田变成大田,有效提高了整种粮效益。广袤的田野里,勤劳的农民们从容不迫地灌水、耕田,播下一粒粒种子,播下丰收的希望。
"小棚"改"大棚",有效推广集中育秧
正值早稻机械插秧抢插时节,石门县夹山镇马塔桥村的230亩机插秧现场,种粮大户石门县鑫兴粮油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陶文平正在组织5台高速插秧机抢插早稻秧。“这主要得益于育秧大棚带来的好处,把插秧时间提早了10天,同时,通过集中育秧不仅能节省秧田,还能提早下种时间、增加植株密度,促进水稻增产。”淘文平深有感触地说。
在陶文平的育秧大棚内,工人们熟练地将一盘盘长满秧苗的毯状育秧软盘从地上轻轻翻卷后放进身边的塑料框中,随后将这些塑料筐搬运到小推车上,运往水稻田的插秧机进行机插。
种粮大户覃道鹏忙得满头是汗。他今年依托石门县鑫兴粮油专业合作社育秧大棚提社会化服务育秧和机插秧150亩,光是育秧他就能规避了早春低温寒潮的风险,也省得了插秧的工序。
他说∶"过去种早稻,最怕的就是育秧,现在的育秧大棚可以自动调节温度、湿度,再也不担心这个问题了。"
长期以来,石门早稻多为一家一户用小棚育秧,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成本也高,一旦遭遇低温天气,容易烂芽烂秧,造成灾害损失。早稻育秧成了困扰石门粮农早稻生产的难题之一。
近年来,石门通过政府奖补政策,每个育秧工厂奖补150万元,引导种粮大户建设了蒙泉和夹山两个集中育秧工厂(大棚),发展集中育秧。有了大棚的保护,降低了秧苗受灾风险,减少了粮农的育秧成本,进而提高了他们的种粮积极性。
"小户"改"大户",有力推动土地流转
春雨蒙蒙,位于有石门粮仓之称的夹山镇,正忙着栽插早稻秧的国朋粮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志国谈起了他流转土地的经历,合作社从夹山镇的520个农户中流转了2510亩耕地,且实现全程机械化,并把周边120户1500多耕地的田纳入进来,实现机械化代耕代种代收。
“通过适度规模经营,加上机械化的普及,能明显降低单位种植成本,获得更好的种粮收益。”吴志国接着介绍道。
作为农业大县,石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3-5亩为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为主。“水稻种植的单位效益不高,单个农户种植收入不高,必须培育大户,获得规模效益,才能更好地保证种粮积极性。”石门县农业农村局粮油作物股负责人杨春沅说。
据了解,作为全省粮食生产大县的石门县有耕地面积72.84万亩,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为35.36万亩,流转率达到了 48.5 %。杨春沅说:“石门通过多种奖补措施,积极扶持有带头作用的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全县有种粮大户235户,农民合作社978家,家庭农场1465家。为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打下了坚实基础。”
“小田改大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在石门县蒙泉镇白洋湖社区,双龙粮油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董明新正在加紧耕整早稻田,准备栽插早稻秧。他新流转的这片粮田面积约200亩,是今年完成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小田改大田范围之一。
“这个工程好,以前这里是一些不到一亩的零星小块,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土地平整,现在变成了一整块高产增收的好几十亩大田,机械化作业程度也将大幅提升,预计今年每亩水稻可增加近200元效益,我们种粮人更加有盼头了”。董明新脸上洋溢着笑容说道。
“小田改大田就是土地平整,通过打平田埂,将小而散、高差在30公分以内的田地整合在一起,构建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的新格局,实现田块集中、耕作田面平整、耕地面积增加,提升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规模化’程度。”石门县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股股长李新介绍道。
据了解,该县以2021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契机,在蒙泉镇、夹山镇等乡镇开展土地平整项目,实行小田改大田共计500亩,总投资101.64万元。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排沟渠、田间道路、生态保护等配套施工,形成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渠相连的农业生产格局,给农业生产筑牢坚实基础,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提供有力保障。该县的土地平整项目还幅射带动了双龙、兴鑫和国朋粮油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自行平整土地550亩。
通过“小田改大田”,进一步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完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提高了耕地质量,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升了粮食生产能力。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杨春沅 易鹏
编辑:胡金贵
本文为常德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