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常德身边好人汤小燕:家里的“顶梁柱”邻里的“热心肠”

红网时刻常德11月17日讯(通讯员 王祉璎)汤小燕,居住在武陵区白马湖街道新建巷社区,是一位退休教师。已近古稀之年的她却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她用柔弱臂膀守护了智力残疾的儿子,支撑着这个家;她也是社区居民公认的“热心肠”,只要有人需要帮助,她都会伸出援助之手,既担起了“小家”的和睦,又撑起了“大家”的幸福。

34_副本.png

汤小燕陪伴儿子在家里看电视。

“活着一天就照顾一天,我是他的妈妈,我不管谁管?”今年68岁的汤小燕是常德市武陵区白马湖街道新建巷社区居民。她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1978年儿子周治国出生,但周治国满1岁后还不会爬、不会坐,汤小燕和丈夫周柏年四处求医问药,最后检查出来是智力发育障碍。

周治国的生活不能自理,两口子不仅要照顾儿子的生活起居,还要将两个女儿拉扯大,抚养成人。2008年,丈夫周柏年因病去世后,照顾儿子的重担就落在了汤小燕一个人身上。穿衣洗脸喂饭,她把儿子照顾得很仔细,多年如一日,母子俩的日子虽然清贫,倒也温暖。

退休之前,汤小燕是城区一中学的语文老师,她既要照顾儿子,又要工作。“儿子比较听话、安静,很少下楼,他最大的乐趣就是折报纸和看电视。”汤小燕说,出门前她会把饭做好,打开电视机,上完课再匆匆赶回来。

为了这个“小家”,汤小燕日益操劳,身子也大不如前了。2013年的一天,汤小燕感觉身体不适,头晕不能睁眼,天旋地转,倒地3次后,自己强忍着爬了起来。她实在觉得坚持不了了,这才拨打女儿女婿的电话,被送往医院后发现是突发高血压。

相比其他妈妈,汤小燕最大遗憾是没享过儿子的福,但是令人她感到欣慰的是,自己生病时,儿子会像妈妈照顾他一样,用手摸摸她的头,用面颊贴她的脸,这对于汤小燕来说是莫大的幸福。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在汤小燕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女儿女婿还有外孙都没有嫌弃这位特殊的亲人,反而更加包容理解他。如果汤小燕有事出远门,两个女婿也会“挑水”帮着照顾周治国,一家人相处得其乐融融。汤小燕说:“两个外孙也几多喜欢舅舅,买好吃的零食不忘给他一份,好玩的东西,也愿意和他分享。”

有人说,爱只停留在家人之间,这种爱只是小爱,可是把这种爱延伸到亲朋邻里以及陌生人身上,就是大爱。多年来,汤小燕与邻居和谐相处,在照顾儿子的同时,又当起社区志愿者,为小区清理积雪、粉刷墙壁、调解矛盾,这些无私奉献的好事不胜枚举。汤小燕也因此攒下好人缘,赢得好口碑,人称“汤大姐”。

45_副本.png

邻居眼中的“汤大姐”。

汤小燕所在的大中佳苑小区于1999年建成,现有6栋69户居民。2006年该小区物业退场,小区陷入一片混乱成了失管的小区。汤小燕组织居民扛起了自治小区的“大旗”。“一户选择一人做代表,每户每月收10元,停车费每月收30元。”汤小燕说,一位来城区务工的人员没有地方住,他们将小区一处废旧杂物间免费腾给她和家人住,再每个月给她690元,由她负责清理打扫小区的卫生,这一干就是8年。收上来的停车费,再加上居民凑点钱,用于小区的维修和改造。居民齐心协力,将小区管理得有模有样,修建了绿化带、修整了道路、粉刷了墙体等,大家相处得和睦。

今年2月,疫情暴发之后,在白马湖街道、新建巷社区的带动下,汤小燕主动请缨,要求加入小区的疫情防控值守队伍,守护着小区平安。“疫情防控不仅仅是街道社区党员干部的事,作为小区居民,我们同样有责任、有义务。”汤小燕说到做到,每天上午8点下楼,中午回家给儿子做饭后,又下楼值守到下午6点,坚持了一个多月,直到小区“解封”。

“汤大姐人特别好,是个和事佬,有她在让人心里很踏实。”新建巷社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汤小燕不仅认真负责地为进出居民测体温、做登记、劝返来访群众,还负责向进出的居民宣传防疫知识,提醒居民戴好口罩。有她这块“老牌子”在,居民进出都遵守规矩,没有起冲突。今年3月,汤小燕的家庭被武陵区授予2019年度“文明家庭”光荣称号。

这就是汤小燕,也许命运赐予她贫瘠的土壤,她却如同木槿花般,顽强地扎根生长。她的身上散发出一种向善、向美的力量,在奉献与热爱中展现了传统女性的大美,带给人感动和温暖。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王祉璎

编辑:李彩虹

本文为常德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d.rednet.cn/content/2020/11/06/8569178.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头条
  • 看点
  • 时政
  • 社会
  • 区县市
  • 乡镇街道
  • 公示公告
  • 教育
  • 健康
  • 房产
  • 阅读
  • 经济
  • 融媒体
  • 重要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常德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