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匠精神三湘(常德)行丨冷建国:匠心制好茶 “小茶叶”承载“大梦想”

有一种茶叶,中国只有石门有,石门只有渫峰有,它就是“牛抵茶”,早在宋代就被列为朝廷贡品,后因种种原因,其采制技术年久失传。而今,“牛抵茶”得以“复活”,离不开一个人的坚守和付出,他就是石门渫峰名茶有限公司西山垭茶厂厂长、高级制茶师——冷建国。

与茶结缘,痴迷制茶

1972年,冷建国出生于石门县雁池乡韦家湾村,这里地处海拔800米的大山深处,纬度低,日照少,种茶历史悠久。

冷建国一家也是茶农,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制茶的“老把式”,从小跟着家人耳濡目染学习制茶,他对制茶手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冷建国高中毕业的那一年,石门县农业局的一名技术员到村里教大家如何制茶,这成为了开启他制茶之路的钥匙,从此,一门心思钻研如何制好茶。他深知,制茶是件枯燥无味而且非常辛苦的事情,要做成好茶,首先要端正心态,多学习,多摸索。

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发展茶叶经济,冷建国和同事们决心“复活”宋代名茶“牛抵茶”。在石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冷建国查阅了大量的古籍资料,并向老一辈制茶人学习请教,经过多年苦心研制,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基本掌握了制作“牛抵茶”的工序。终于在2006年将“牛抵茶”成功量产,并推向市场。

“牛抵茶”的原料特别稀少,采摘的时节性也非常强,基本上都是在清明前,当茶芽萌发到一芽一叶的时候就要及时采摘,白天采回的茶叶,冷建国需要立即动手制作,一刻都不能耽误。为了赶时间,他经常连续几天几夜都待在厂里潜心制茶。

“牛抵茶”芽头肥壮,形似牛角,银毫显露,色泽翠绿。泡入杯中,叶柄朝下,芽尖向上,不落杯底,不浮水面,叶叶相碰,宛如两牛抵角。看着自己的研制成果,冷建国感叹:“只有最原始的地方才能种出好茶,只有最淳朴的人才能做出好茶。”

转型升级,茶农受益

2006年,渫峰名茶公司经过考察,觉得韦家湾村西山垭气候自然条件适合种茶,开始在这里大力发展村民种植有机茶,该村茶叶产业由此转型升级,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建设优质的茶叶基地,实行公司与基地共同发展。

从此,冷建国常年待在山上,指导茶农种茶制茶。

公司在基地加工厂进行机械加工名茶的技术探索,并获得成功,实现人工与机械的完美结合。还根据茶叶原料、加工工艺乃至产品外形、内质、内含物成份要求,制订了严格的品质标准和技术要求,实现茶叶加工的标准化、清洁化、规模化发展。

茶叶飘香致富路。公司对茶农实行订单模式、保价收购,村民们没有了后顾之忧,种得好还有奖励。西山垭茶叶经济迅速升温,昔日的穷山沟蝶变成现在的黄金沟。外出打工的少了,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盖了新楼房,还有好多家庭买了小车。全村茶叶年产值由原来的3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385万元以上,而且以名优茶加工年纯收入超过十万元以上的大户有20多个。

扎根茶园,放飞梦想

多年来,冷建国始终坚持扎根茶叶生产第一线,潜心钻研制茶工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石门红茶得到社会普遍认可,其工艺创新均由他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得出而推广。以冷建国为主研发的“渫峰”牌“石门银峰”有机绿茶系列、“石门红茶”有机茶系列、石门历史名茶“牛抵茶”等产品先后获得国际、国内多项成果奖,为全县名优茶加工工艺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茶叶产业已然成为石门县农业支柱产业和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优势产业。

谈及梦想,冷建国表情凝重而坚定,他说,武陵山区茶园很多,但好茶不出名,品质上也参差不齐,他想带头保护武陵山区茶叶的好品种,摸索出更加适合武陵山区茶叶的加工工艺,制作出品质一流的叶, 让武陵山区的好茶叶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韩达 文/图)

来源:党报头条

作者:韩达

编辑:郑江晖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头条
  • 看点
  • 时政
  • 社会
  • 区县市
  • 乡镇街道
  • 公示公告
  • 教育
  • 健康
  • 房产
  • 阅读
  • 经济
  • 融媒体
  • 重要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常德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