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巍巍雪峰,险峻武陵。常德,三分丘岗、两分高山,千百年来,南北两个方向的天然屏障,曾让多少常德儿女的脱贫之梦举步维艰,常德贫困人口数量居高难下。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常德要实现全面脱贫任重道远。近年来,在常德市委市政府的坚强带领下,一场脱贫战斗在沅澧大地打响。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攻坚拔寨,确保贫困人口脱真贫,真脱贫。常德正以初心使命为墨,以实干为民作笔,奋力书写高质量脱贫常德答卷。
红网时刻记者 白玲川 常德报道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更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如何做好乡村振兴与全面脱贫有效衔接,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全面发展,为脱贫攻坚答卷增上浓墨一笔。常德先后派出3279个工作队,9537名工作队员, 20.2万名参与结对帮扶干部,为乡村振兴鼓足后劲。
高桥村全貌。
乡村振兴 旧貌换新颜
8月25日,记者走进临澧县高桥村,一股淡淡的荷花香味迎面扑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民宿民房造型别致,院庭干净,一副乡村富美图尽收眼底。
“以前的村庄生产生活功能不分,乱建乱搭问题突出,严重影响村民的生活质量和整个村庄的生态环境。”修梅镇党委书记黄宜平告诉记者。
近年来,高桥村坚持规划先行、土洋结合的理念,高薪聘请专业设计师,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将宜居、宜业、宜游有机结合,科学编制了乡村建设规划和AAAA景区创建规划,形成了生态宜居小区、休闲旅游商业街、农业产业聚集区的整体功能布局。
现在的高桥村,今非昔比。
目前已建成1700平方米生态停车场,安装太阳能路灯156余盏,建成可解决750户污水问题的污水处理厂,人畜饮水设施完善、安全达标,农村污水处理率达到80%,配套生态垃圾箱1050个、垃圾池52个和垃圾收聚处理站1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100%。
据了解,高桥村在农业产业布局上,根据村域的气候、土壤、地形等条件,因地制宜栽植油茶、太空莲、油菜、蔬菜等,既起到绿化、美化的作用,又完善了景区的配套功能。同时,积极谋划发展新思路,科学规划,向上争取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发展“新农民+新产业+新业态”,力争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农村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
2017年,高桥村退出贫困村序列,先后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省特色旅游名村”、“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湖南省经典文化村镇”、“全国生态文化村”、“湖南省休闲农业聚集发展示范村”和“国家森林乡村”。
农旅融合 “走出去”变“找进来”
高桥村不仅拥有优美的水乡风情,还是民主革命先驱林修梅、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的故乡。
保存完好的林家祖坟、林伯渠故居,新建成的林伯渠铜像广场、林修梅广场等建筑,卧龙溪风光带、林伯渠陈列馆、林修梅陈列馆、秀美庭院示范村庄、600亩太空莲和300亩油菜观赏园、伍崇贤墓地、凉水古井等10多个连片景点,高桥村将景区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整合本村近40户农家资源,通过“景区+镇村+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公司与农户签订农家生活体验项目合作协议,带动贫困户发展民宿。
同时,流转贫困户土地456亩,为贫困人口提供村内务工岗位44个,部分贫困户增收1000至5000元不等。
近年来,高桥村依托特色产业、红色旅游、特色民宿等资源,大力探索农旅融合模式,走出一条“走出去”变“请进来”之路,助力高质量脱贫。
“以前就想着出去打工挣钱,现在村里的民宿发展起来了,就回乡创业开民宿,把家乡的旅游产业办好,把外面的人请进村。”48岁的建档立卡户颜阳告诉记者,最多的时候他日接待游客100多人,2017年已成功脱贫。
现在,高桥村80%以上的村民都从事旅游业和相关产业,人均年收入达9500多元,该村也从以前的贫困村蜕变为红色游、乡村游、文化游、生态游、体验游、民俗游的热地。
在常德,从贫困村到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像高桥村这样实现完美蜕变的,还有石门县南北镇郭家村、汉寿县聂家桥乡堤北社区、临澧县佘市桥镇蒋家村……
2020年,常德全市实现44.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39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常德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走在全省前列,全市上下在一条“攻坚、巩固、提升”的高质量脱贫路上踏实前行。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白玲川
编辑:姚晓雅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