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路施工改造现场。

修好的道路。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黄刚 通讯员 潘亮 石门报道
暮秋的石门县皂市镇天鹅山村,云雾如练缠绕群峰,漫山柑橘缀满枝头,清甜果香漫过山林。一条全长4.46公里的环山公路,似银带穿梭于林海间,刚硬化的路面在晨光中泛着温润光泽,载满金黄果实的车辆缓缓驶出——车轮碾过的不仅是平整的路,更是村民盼了十多年的致富希望,是村党支部书记徐连华用智慧与担当铺就的振兴之路。
“今年这果子,再也不用烂在山里了!路通了,咱橘农的腰杆也直了!”柑橘种植大户文香化紧紧攥着徐连华的手,满脸皱纹里漾着藏不住的笑意,浑浊的眼眸中闪烁着对未来的热切憧憬。谁能想到,这条让村民喜笑颜开的通山公路,曾是困扰全村十多年的“心病”。徐连华2023年初上任时,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路窄弯急难出村、电弱水远愁生计”的库区土家族村落,312户888名村民的期盼,沉甸甸压在他的肩头。“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我攻坚的方向,再硬的骨头也要啃下来!”他在村党员大会上的承诺,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千钧,如今都化作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3100亩柑橘是村民的“钱袋子”,可崎岖山路曾是产业发展的“死胡同”。“以前橘子熟了,靠小三轮一趟趟往山下挪,雨天路滑,翻车、碰坏果子是常事,一年辛苦可能全打水漂。”老村民的回忆里满是辛酸。徐连华深知,要振兴必先通路,可资金短缺、地形复杂、协调难度大,个个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他没有蛮干,而是牵头村“两委”组建攻坚专班,带着党员干部用脚步丈量全村山路,精准摸排出17公里待拓宽进村路、5公里需硬化扶贫路的“攻坚清单”。为筹资金,他分工协作,白天跑部门对接政策、争取支持,晚上踏月入户听意见、聚民心,连续一个月在县城与山村间往返奔波,终于整合200多万元资金,让道路工程顺利启动。
施工中,徐连华既是“指挥员”,更是“排头兵”。他懂乡情、知民意,更善用巧劲解难题:村民担心施工影响灌溉,他立刻协调施工队调整方案,增设临时排水设施;老党员反映路段坡度陡,他连夜邀请专业人员重新勘测设计;暴雨过后,他带头清理路障;征地有矛盾,他带着党员上门耐心劝说,用真心换真心。党员干部、热心村民自发组成志愿服务队,轮流守工地、监质量,硬生生在群山间凿出了通途。如今,4.46公里环山公路贯通,5公里扶贫路硬化,投资100多万元的仙阳湖码头初具雏形,柑橘、药材可通过水运外销,运输成本降了近三成,村民发展产业的底气越来越足。

村里引进的产业项目。
“路通了,电稳了,日子才能踏实。”这是徐连华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解决民生难题的行动指南。过去,村里电网老化,夏天用电旺季频繁停电,空调成摆设,柑橘加工也受影响。徐连华把电网改造列为头号民生实事,多次对接电力部门争取项目,带着党员带头投工投劳,顶着高温酷暑在山林间架设7公里新线路、更换4台变压器。如今,即使全村抗旱设备、家电同时运转,电压也稳如磐石,加工户笑着说:“再也不用靠发电机,一台机器一天能多加工200斤橘子,收入直接涨一截!”
饮水安全牵动民心。天鹅山村二组60多户240多人长期缺水,干旱季节要翻山越岭挑水,老人孩子取水格外艰难。徐连华没有等靠要,而是组织党员骨干成立寻水小队,踏遍周边山林,终于在白云山脚下找到优质山泉。为了让泉水流进村民家,他集思广益创新“横打水”方式,在山体侧面开凿引水渠,铺设3公里输水管道。如今,拧开水龙头,清澈泉水汩汩流出,既解了人畜饮水难,又满足了果园灌溉。“这水甜到心坎里,再也不用为水发愁了!”甘大妈捧着泉水,笑容里满是幸福。
振兴之路从无止境。眼下,徐连华又忙着为17公里进村道路拓宽工程募捐筹资,积极对接部门争取将本村道路纳入“十五五”农村道路规划。在他的带领下,全村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仅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集体经济也焕发新生:120亩有机药材基地年增收8000元,农村公墓区年收益35000元,百果园项目即将分红,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11000元,越来越多人实现“家门口增收”。

亲水游玩项目。
如今的天鹅山村,90%森林覆盖率让空气清新宜人,硬化路通到家家户户,智慧党建让服务更高效,村民的笑容越来越多、腰杆越来越直。“这两年变化一天一个样,路好走、电够用、水干净,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党员代表甘大哥的感慨,道出了全村人的心声。
一条路,连通山里山外的期盼;一盏灯,照亮振兴发展的征程;一汪泉,滋润千家万户的民心。徐连华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智慧破解难题,用担当扛起使命,带领天鹅山村告别闭塞窘迫,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这片曾被大山困住的土地,如今正以崭新姿态书写幸福篇章,而那些浸透着初心与汗水的改变,终将在时光里沉淀为乡村振兴最动人的注脚。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黄刚 潘亮
编辑:姚晓雅
本文为常德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