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网时刻新闻 记者 黄刚 王小华 通讯员 李亚龙 澧县报道
连日来,澧县涔南镇田野上一派繁忙,打捆机、粉碎机轰鸣穿梭。经机械加工后,秸秆摇身变成整齐方墩、细碎草屑,成了“香饽饽”。上河口村500亩连片稻田里,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与新稻的清甜交织。机手老张操控着设备掠过稻株,留茬不足15厘米的稻秆瞬间被粉碎,随翻转犁埋入土层;田埂上,村党总支书记王良俊蹲下身捻起一把碎秸秆,指尖蹭着湿润的泥土笑道:“这碎得细,明年开春土壤保肥又松土,亩产能再提两成!”
这幅“收割即利用”的图景,正是涔南镇破解秸秆难题的生动注脚。作为城郊农业大镇,该镇5.3万亩稻田年均产秸秆3.8万吨,曾因“焚烧省事”的旧观念,陷入“禁烧难、利用更难”的困境。如今,通过“四变”创新实践,昔日的 “田间废料”蜕变为生态“宝贝”,不仅实现全镇秸秆综合利用率100%,更蹚出一条“蓝天护得住、土地肥得起、农民得实惠”的绿色发展路。
变“硬堵”为“巧疏”:宣导入心让禁烧从“要我做”到“帮着做”

过去,部分老百姓对秸秆禁烧政策不理解,认为“一把火烧了最省事”。
但随着近年来该镇综合利用措施的深入推行,大家亲眼看到,通过深翻耕和灌水浸泡,农田里的虫卵和草籽被有效灭杀,土壤结构也得到了改善。实实在在的效果让群众的态度发生了根本转变,从最初的被动接受变为现在的主动理解和积极配合,真正认识到综合利用是“变害为利”的好事。
秸秆综合利用的“生态账”,远不止“少冒烟”这么简单。
在双林村的土壤检测点,镇农技员文计明拿着检测报告介绍:“实施秸秆还田三年,这片田的耕作层厚度增加了5厘米,连抗旱能力都强了——去年干旱时,秸秆还田的地块比普通田多扛了快半个月!”更让农民惊喜的是病虫害的减少:深翻还田能淹灭稻桩里的虫蛹,堆沤肥里的益生菌还能抑制土壤病害。
今年双铺村200亩水稻田,仅防治一次病虫害就实现了丰收,比往年少打一次药。“以前觉得‘烧秸秆省事’,现在才知道,留住秸秆就是留住‘蓝天’和‘沃土’!”看着自家稻田里饱满的稻穗,种粮大户陈建国的感慨,道出了全镇群众的心声。
变“治标”为“固本”:制度护航让秸秆利用“常态长效”

10月24日,在涔南镇的会议室里,一场关于秸秆综合利用资金的调度会正热烈进行。
“根据验收结果,上河口村、双林村、曾家河社区等9个村(社区)针对已收割稻田的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100%,按政策方案将获得额外1万元经费奖励!”镇党委书记田春华话音刚落,会场响起阵阵掌声。而这份奖励,是对各村前期辛勤工作的最好肯定。
拿着奖励文件,上河口村党支部书记王良俊干劲更足:“有资金支持,明年我们还能添两台打捆机,让秸秆利用更快更省!”
要让秸秆综合利用“不一阵风”,制度保障是关键。涔南镇从“钱、责、奖”三端发力,筑牢长效机制:
资金托底:统筹160万元项目资金用于秸秆利用,落实“深翻耕40元/亩、低茬收割15元/亩”补贴,确保每个村(社区)有14万元专项经费,解决“没钱干事”的难题;
责任压肩:建立“党政班子成员包村、镇干部包组、村干部包地块”的三级责任制,一旦发现火点,15分钟内赶到处置,对工作不力的干部严格追责,今年已有3名村干部因监管不到位被约谈;
奖励促干:实行“每日通报、每周排名、每月验收”制度,对利用率100%的村(社区)额外奖励,对率先推广新技术的合作社给予设备补贴,形成“比着干、抢着干”的氛围。
如今,涔南镇的秸秆综合利用已从“应急之举”变成“日常之策”:收割机自带粉碎功能成了标配,合作社收秸秆的电话成了“热线”,村民主动清理田埂杂草堆沤成肥成了习惯。这场“秸秆革命”,更是让“绿色农业”的种子在澧水畔生根发芽。
从“烧秸秆”到“用秸秆”,从“要环保”到“能致富”,涔南镇以“四变”实践证明:农业废弃物不是“包袱”,而是乡村振兴的“绿色资源”。未来,随着秸秆饲料加工车间、有机肥生产基地的落地,这里的“秸秆经济”还将延伸出更长产业链,为更多农业大镇提供“生态与效益双赢”的可复制经验——在澧水滋养的这片沃土上,一幅“稻浪滚滚、秸秆焕新、农民增收”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黄刚 王小华 李亚龙
编辑:姚晓雅
本文为常德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