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黄刚 桃源报道
清明刚过,常德桃源县茶庵铺镇万亩茶园迎来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
清晨六点,茶农李大姐背着竹篓走向自家茶园,指尖翻飞间,嫩绿的芽尖在篓中堆成小山。“现在每天能采300多斤鲜叶,百尼茶庵每斤收购价1.8元,一天收入近600元!”李大姐笑着说,她的茶园通过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签订了保价收购协议,不愁销路。
在百尼茶庵现代化加工车间,3条全自动生产线开足马力,每天加工鲜叶20万斤,每天付给茶农现金达40万元。“我们建立了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可追溯体系,每一片茶叶都有‘身份证’。” 公司总经理饶智楠介绍。
数据印证着茶乡的巨变:全镇8.8万亩茶园年产茶2.8万吨,总产值11.3亿元;67家茶叶加工企业、107 家配套服务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每天用于收购鲜叶的资金达100万元,带动3万余名村民就业。“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 ”的愿景,正在茶庵铺镇变为现实。
茶香漫出致富路,每天20万斤干茶发往全国各地
“现在鲜叶收购价每斤比三年前高了5毛,我家20亩茶园,今年春茶收入就有6万多。”茶农李大哥说起了自家的情况。这几年,自己也买了采茶设备,采茶效益起来了,价格也稳定,一年收益单靠自家茶叶就近10万元。
“我们这里茶叶品质好,客商们都抢着收购,销路不愁。主要是茶园温度和湿度都很好,土壤酸碱度也适宜,茶叶的茶多酚含量高,这得益于对我们全镇人的种茶历史悠久,才有了对产品质量的坚守。”饶智楠和记者聊了起来。
现在是春茶采摘的关键时期,抢时间,就是抢收入。饶智楠表示,目前茶叶价格非常可观,如果能够抓紧时间,采摘鲜叶回来,价格就会高一些,后面价格就会适当跌落。全镇茶企业和茶农也都开足马力,抓住这一波。
“目前全镇每天鲜叶采摘破100万斤,近20万斤干茶被运往全国各地。”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张勇军告诉记者。
资料显示,作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茶庵铺镇的茶产业目前呈现“三强”态势:规模强,全镇茶园面积8.8万亩,占桃源县的45%,形成 “高山茶提质、平原茶增效” 的立体发展格局,年产茶2.8万吨,总产值达11.3亿元;品牌强,拥有“桃源大叶茶”“桃源野茶王”“桃源红茶” 3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8个茶叶注册商标,4家大型茶企跻身 “全国茶叶百强企业”,其中百尼茶庵年产值突破8000万元,生产线日产量达15万斤,技术水平国内领先;质量强,全域推行绿色防控,建成20个 “三品一标” 认证基地,有机肥使用率达 90% 以上,让每一片茶叶都成为 “生态名片”。
同时,茶庵铺镇党委政府积极推动茶叶产业社会化服务,为全镇茶叶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由镇供销社牵头组建的茶叶产业服务中心,提供技术培训、金融保险、电商营销等12项专业化服务,形成了产业发展与集体经济壮大的良性循环。
产业链上结硕果,一片叶子串起‘茶旅小镇’全产业链
在桃源县七中茶文化教室里,学生们正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学习 “桃源红茶” 制作技艺。作为“市级书画之乡”,茶庵铺镇将茶文化纳入中小学“必修课”,每周开设一堂茶艺课,目前已累计培养出500余名“少年茶艺师”。“我们不仅要让茶香飘向远方,更要让茶文化扎根下一代。”张勇军说。
沿着319国道驶入集镇,新改造的沥青路面宽敞整洁,高速路连接线两旁的茶园与樱花交相辉映,生态停车场、茶主题民宿、茶文化博物馆串点成线,勾勒出“茶旅融合”的美丽图景。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累计投入1.5亿元,完成集镇提质、污水处理厂、百尼茶庵民宿等10余个基础设施项目,成功创建 “湖南省特色旅游名镇”,年接待游客突破30万人次,茶旅综合收入达1000万元。
在古洞春茶厂的非遗工坊,游客可以体验从采茶、杀青到揉捻的全流程,亲手制作专属茶饼;在松阳坪村“省级美丽乡村”,白墙黛瓦的民居与茶园相得益彰,游客不断。“我们通过‘茶叶+文旅+研学’模式,让一片叶子串联起‘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 张勇军介绍,全镇目前现有67家茶叶加工企业、107家配套服务企业,形成了从茶苗培育、鲜叶收购到精深加工、电商销售的完整闭环。
人才赋能强根基,让乡村振兴既有 “面子” 更有 “里子”
在木旺溪村的智慧茶园里,茶农李大姐正通过手机查看土壤墒情和病虫害监测数据。“现在有湖南农业大学的教授定期来指导,茶园亩产提高了20%,收入比以前翻了近一番!” 她口中的变化,得益于镇里推行的 “人才强茶” 计划:一方面挖掘本地 “田秀才”“土专家”,培育出种茶能手;另一方面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引进无人机植保、物联网监测等新技术。
百尼茶庵与湖南文理学院共建的红茶研究所里,科研团队正在攻关红茶发酵工艺。“我们累计投入研发资金600万元,开发出‘桃源红’系列高端产品,远销多个国家。” 饶智楠说,校企合作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更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同时,在党建引领下,茶庵铺镇创新“三资”盘活机制,松阳坪村通过村集体茶园入股企业,每年获得保底分红20万元;木石溪村发展“庭院经济”,村民在房前屋后种植茶苗和中药材,户均年增收8000元,真正实现了 “茶叶富农、产业兴村”。
“我们坚持‘向高山要品质,向平原要效益’,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提升。” 镇党委副书记姚凌坤介绍,全镇正全力推进总投资87.2亿元的木旺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未来将形成 “茶产业+新能源+文旅”的立体发展格局。同时,将茶园管护、环境整治等纳入村民积分制,让乡村振兴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从“一片叶子”到“十亿产业”,从“卖茶叶”到“卖风景”,茶庵铺镇的实践印证着乡村振兴的核心密码: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根基,以人才为支撑,以生态为底色。当春风再次拂过这片红色土地,茶香正化作强劲动能,推动着这座茶旅小镇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书写着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图”。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黄刚
编辑:陈妍
本文为常德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