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丨守正创新绽芳华 常德非遗传承谱写新时代华章

1.jpg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黄刚 通讯员 黄亮 常德报道

华灯初上,位于湖南省常德市穿紫河畔的柳叶湖河街,拉开了夜消费的帷幕,一场极具烟火气息的生活秀正在上演。闹市一隅,非遗传人撒五彩麻粉,渐渐地,一幅河街画卷扑面而来。

或驻足观看常德丝弦艺人指尖流淌的《昭君出塞》,轻抚桃源木雕《百鸟朝凤》的细腻纹路,与澧州夯土技艺传承人共话乡愁记忆。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常德河街考察。如今的常德,将殷殷嘱托化作行动力,非遗工坊里丝线翻飞,校园课堂中山歌嘹亮,数字云端绽放文化新姿,千年文脉在守正创新中迸发时代活力。

织密保护网,非遗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

4副本.jpg

‌鸳鸯走马楼汉剧表演

清晨的常德河街青石板路上,雾气未散,年近80岁的常德花鼓戏传承人杨建娥已带着徒弟们在戏台开嗓。"正月采花无花采,二月采花花正开……"悠长的唱腔穿过雕花木窗,引得晨练的市民驻足跟唱。

如今,83个非遗项目犹如璀璨明珠缀满常德河街,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桃源刺绣馆内,绣娘们指尖翻飞,金丝银线在湘绣绷架上勾勒出沅水碧波;澧州皮影工坊里,"00后"学徒操纵着牛皮影人,光影交错间演绎着《刘海砍樵》的经典传奇。

近年来,常德市非遗保护工作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宗旨,立足本地实际,突出常德特色,努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这样的场景得益于常德构建的立体保护体系。通过调查统计,常德市非遗项目涵盖16个门类200多个种类,其中尤以民间文学、传统手工技艺、民间音乐资源最为丰富,分别约占调查项目总数的24%、13%和11%。

目前,常德市已建立四级保护名录体系,先后有7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1个项目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0个项目列入“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县级保护名录235个;现有国家级代表传承人11名、省级代表传承人27名、市级代表传承人63名、县级代表传承人348名,共计449名代表性传承人。

同时,常德市成立了由副市长任组长的市非遗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了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非遗专家咨询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将市直局机关非遗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从2017年39万元增加至2020年60万元,2021年、2022年50万元,2023年45万元,每年对全市非遗项目资金投入达600多万元。

孕育青春力量,老手艺碰撞新火花

5副本.jpg

鸳鸯走马楼参加惠民演出,表演常德丝弦《常德市个好地方》

周五下午,在湖南应用技术学院内,22岁的李婷正用手机直播常德丝弦演唱技法。镜头前,李婷从丝弦传承、历史文化、手势动作、唱腔唱调等方面为网友们详细介绍。"粉丝们总问这渐变怎么来的,我就展示‘唱腔’绝活。"如今,她的抖音账号已收获近50万的点赞。如今,常德丝弦、常德花鼓戏传承基地落户纷纷落户湖南应用技术学院,为非遗的成长提供了肥沃土壤。

同样的,在常德市武陵区芙蓉路小学,经典诵读、武术、京剧等社团排练正酣,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快乐成长。武陵区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确保每周至少有1课时传统文化课程。近5年来,累计投入超过10亿元,建成9所雅致校园,完成20余所城乡学校提质改造,配建木工坊、桃绣室、书画室、陶艺室等功能室70余间。参与学生人数4万余人。

近些年,常德市坚持开展非遗进校园,培养小小传承人。2008年市文化局、市教育局联合举办了三期全市中小学音乐教师常德丝弦传唱培训班,对全市156名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培训,组织学生传唱。从2009年4月开始到2010年7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又与市内高校联合举办了“常德丝弦进高校主题活动”。从2012年开始至今,常德市文化馆、鼎城区花鼓戏保护中心已连续8年与武陵区文化馆、北正街小学、芷兰实验学校联合举办“常德丝弦弹唱班”,培养了一大批能弹会唱的常德丝弦小小传承人。

多维度品牌活动,推动非遗活态传承

3副本.jpg

非遗表演火壶 摄影 曾毅文

夜幕下的穿紫河畔,一场不容错过的文化夜宴,河流剧场——一场风情灯光实景秀《常德记忆》正在上演,让人跨越千年,遇见一个不一样的常德。

穿紫河沿线9公里的河道两岸,设置了水韵常德、老街记忆、梦回古音、樵夫遇仙、月畔丝弦等9个实景舞台,折子戏、常德丝弦、常德汉剧等老常德的剧,声、光、电等现代化的设备,常德本地民俗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给游客带来沉浸式体验。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泛舟穿紫河上赏两岸灯火,观常德生态画卷。

从2019年起,常德市就开展了“三非”示范点的建设。现全市共有非遗工坊30多家,同时也建成了一批全省有影响的“三非”示范点,如桃源刺绣、石门木榨油成为第一批省级非遗工坊,石门罗坪乡长梯隘村、桃源县九溪镇成为第一批省级非遗村镇,常德河街非遗街区成为第一批省级非遗街区。

截至目前,常德市共有6个省级三非示范点。常德河街非遗旅游项目入选“湖南省首批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

同时,常德坚持每年举办文化遗产日活动,提升社会非遗保护意识。坚持举办市级品牌活动,彰显非遗魅力。坚持开展国内国际交流,推动非遗走出去。连续举办了十四届“鼓书大王擂台赛”,先后诞生了15个“金鼓王”,54个“鼓王”,将各种鼓书创演推向空前活跃和繁荣;连续举办8届群众文艺“百团大赛”,每届都组织100个民间文艺团体参加展演比赛,常德高腔、常德丝弦、荆河戏、花鼓戏、鼓书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精彩绝伦的艺术表演形式展示给广大市民。

推进产业融合,指尖技艺变指尖经济

2副本.jpg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健鹰教孩子制作麻质画

“我以沈从文先生的《湘行散记》为蓝本创作,很多游客说这是‘常德的《清明上河图》’……”每每有游客来,潘能辉会对应图画用心介绍。今年,潘能辉的木雕工作室搬进了更大空间,25米长的《湘行散记》绘画水墨稿在一面墙上得以完整展示。他计划用10年时间,将绘画作品变成巨型木雕作品,把湘西的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情用雕刻展示出来。

和潘能辉一样,常德河街另一位非遗项目李氏艺术麻质画代表性传承人李健鹰,最近将她的店面从麻阳街搬到了大河街,在保留一楼作为展示区域的基础上,将店铺的二楼精心打造成了一个集体验与创作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这里配备了5张长桌,可同时容纳50人前来体验麻质画的魅力。

随着大家对非遗的兴趣日益浓厚,以及常德河街的人流量增长,李健鹰的收入实现了翻倍。特别是2024年,她成功销售了超过1000幅麻质画作品,多幅作品被远销至美国、加拿大、波兰等国家,受到了国际友人的喜爱与认可。近两年,李健鹰还新收了8位徒弟,有渴望自我提升的全职妈妈,也有热爱艺术的在职教师和大学生。

站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常德河街一周年的新起点,常德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推动非遗"活起来""潮起来"。沅水两岸,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的交响曲愈发激昂——老巷深处,非遗夜市灯火通明;科创园内,数字实验室解码传统技艺基因;世界舞台上,常德故事正书写新的传奇。

这方热土正用行动证明:守住文化根脉,方能拥抱无限未来。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黄刚 黄亮

编辑:朱志姣

本文为常德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d.rednet.cn/content/646947/75/14830379.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头条
  • 看点
  • 时政
  • 社会
  • 区县市
  • 乡镇街道
  • 公示公告
  • 教育
  • 健康
  • 房产
  • 阅读
  • 经济
  • 融媒体
  • 重要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常德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