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 记者 朱志姣 邹自淼 彭梦颖 石门报道
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需要金融活水的精准浇灌。
在湖南省石门县,一场以农业信贷担保为核心的金融改革正悄然改变着乡村面貌。从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到深耕沃土的“老把式”,从传统种植到全产业链升级,湖南农担石门县服务机构(以下简称“石门农担”)以“因农立命 为农担当”的初心,创新构建“政银担”协同机制,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让金融活水真正流淌在田间地头。
一年的时间,全县农担贷款达8200万元,惠及150余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用一组组亮眼数据、一个个鲜活案例,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金融答卷”。
返乡创业大学生林艳的300亩茶园,沿着山势层层铺展。
“农创担”引才回乡 青春力量激活产业新动能
在湖南省石门县南北镇,返乡创业大学生林艳的300亩茶园,沿着山势层层铺展。初春时节,嫩绿的茶芽在晨雾中舒展身姿,阳光洒落,整片山坡泛起一层温润的油光。
走进标准化生产车间,去年投入200余万元引进的全自动茶叶加工设备正高效运转。但就在几个月前,资金链的紧绷一度让她夜不能寐:“春茶收购季马上到了,账上却拿不出钱。”
转机出现在今年3月。湖南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创新推出的“大学生农创担”专项金融服务产品,为像林艳这样的农业创业者带来了“及时雨”。3月24日,在政策推出后的第二个工作日,林艳就获得了当地农商行100万元的信贷支持,成为该政策的首批受益者。“这笔钱不仅保住了春茶季,更让我能升级自动化设备,把茶叶品质提上去。”林艳说。
这位计算机专业毕业后返乡创业的“茶二代”,用跨界思维重塑传统产业。2019年创办品茗香茶叶合作社,去年引入全自动加工设备。如今,该合作社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年加工干茶750吨,实现销售收入超1000万元,带动周边300多户茶农增收,提供稳定就业岗位12个,年收购鲜叶3100多吨,有效促进了当地茶产业提质增效。
“大学生农创担”是湖南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积极响应湖南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号召,以及湖南省打造大学生留湘来湘创新创业高地战略部署的创新性举措,通过降低门槛、简化流程、优惠利率等政策组合拳,有效破解农业创业融资难题。
在“大学生农创担”首单成功落地石门之际,另外两笔“大学生农创担”贷款亦在石门顺利投放。与此同时,10余名有志于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正积极咨询相关情况。这是石门农担在过去一年,精准高效引导金融活水精准流向“三农”领域,确保每一分资金都能精准滋养农村、农业、农民每一个角落的生动写照。
三圣乡北流溪村的养牛专业户黄祥军,借助担保支持扩大了养殖规模。
“政银担”协同破题 金融服务直达田间地头
无论是田野大地间的特色产业,还是深山庭院中的致富梦想,都需要金融“活水”的润泽。
石门县创新金融服务模式,通过构建政府、银行、担保机构三方协同机制,有效破解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针对农业经营主体普遍面临的抵押物不足、融资困难等问题,石门县积极探索破解之道。2024年4月,县农业农村局与财政局联合印发《关于做好石门县农业信贷担保工作的通知》,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组织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担服务机构精准对接,切实解决生产经营资金需求。
“以政府信用为农民融资‘背书’,既解决了缺乏标准抵押物的‘痛点’,又打通了信息不对称的‘堵点’。”石门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龚佳军介绍。通过创新担保模式,该县实现了金融服务从“等客上门”到“主动服务”的转变。
一年来,石门农担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金融服务送到田间地头。累计发送政策宣传短信997条,建立微信服务群实时推送惠农信息;工作人员深入走访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现场对接融资需求,实现金融服务“零距离”。
在蒙泉镇凤凰峪村,水稻种植大户董明新通过农担贷款解决了春耕资金难题;三圣乡北流溪村的养牛专业户黄祥军,借助担保支持扩大了养殖规模;夹山镇杨坪社区杨坪一组农产品经销商陶文平,获得了收购旺季的流动资金支持......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展现了金融支农的显著成效。
2024年,石门农担贷款余额达6751.22万元,惠及全县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见证了农担机构“因农立命 为农担当”的初心使命,展现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
三圣乡的尹传虎在当地经营两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一家家庭农场,通过产业贷,新建了崭新的厂房和标准化的育秧大棚。
“产业贷”聚力赋能 集群发展撬动振兴杠杆
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是立身之本,金融是破局之钥。石门农担主动作为,积极扩大金融“朋友圈”,与各合作银行深度合作,深耕“三农”沃土。
石门农担与湖南石门农村商业银行构建政银担协同机制,共同探索出一条服务“三农”的新路径。双方通过建立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不仅大幅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更为防控金融风险筑牢了防线。这种创新合作模式,有效破解了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4年9月,双方签订“乡村振兴-产业贷”合作协议,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贷款规模达4169万元,增速位居全市首位。这一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无数个像三圣乡尹传虎这样的受益者。
尹传虎在当地经营两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一家家庭农场,多年来坚持为周边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产销服务。但资金短缺制约了其发展规模。石门农商银行三圣支行在走访中了解情况后,迅速为其匹配“乡村振兴-产业贷”产品,仅用3天就完成放款流程。如今,崭新的厂房、先进的设备和标准化的育秧大棚,见证着金融活水带来的改变。
在石门县,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从养殖业到种植业,从农产品初加工到乡村旅游,金融支持的触角已延伸至乡村产业的各个领域,这些鲜活的实践正在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这些故事背后,是金融服务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是产业发展从“单打独斗”到“集群效应”的跃升。
春山可望,沃野潮涌。在石门县,金融活水正以创新之姿润泽乡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青春身影、田间地头的高效服务、产业集群的蓬勃生机,共同绘就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随着“政银担”协同机制持续深化,这片土地上的金融创新故事,仍在续写新的篇章。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朱志姣 邹自淼 彭梦颖
编辑:胡金贵
本文为常德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