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春走基层·年味非遗丨常德汉剧高腔:古韵新声,唱响新春基层舞台

微信图片_20250207164453.png

微信图片_20250207155935.jpg

红网时刻新闻 记者 陈妍 胡金贵 常德报道

“当戏曲从神坛走向市井,才能真正获得永续传承的生命力。”

新春佳节,寒意未褪,常德市的大街小巷却因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惠民活动而暖意融融。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常德汉剧高腔,正以全新的姿态,从专业剧场走向“田间地头”,用传统艺术的魅力为基层群众送上新春的文化盛宴。

从“非遗瑰宝”到“百姓舞台”

“你为什么选择常德汉剧?”

“因为化妆很漂亮。”这是常德汉剧高腔青年演员谢欢刚学汉剧时的回答。

现在,32岁的她答得官方,却依旧真诚。她说:“没有人规定‘90后’该是什么样。汉剧教会了我用真诚和热情去拥抱戏曲舞台,同样也去拥抱人生舞台。我希望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常德汉剧高腔,这一拥有六百余年历史的古老剧种,曾面临传承困境与市场萎缩的双重挑战。然而,近年来,通过创新传承模式与拓展表演场景,高腔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

2025年1月7日,常德市文化馆剧场内座无虚席,汉剧高腔保护传承中心演出的现代戏《我娘是片钥匙》,以疯娘的母爱故事为主线,折射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引发观众强烈共鸣。该剧通过细腻的舞台呈现,既保留了传统唱腔的悠扬婉转,又融入了现代戏剧的叙事手法,成为“古为今用”的典范。

同时,通过录制高腔唱段光碟、复排经典剧目,并利用数字多媒体技术保存“锣鼓经”等打击乐曲牌,留存艺术精髓。

一批濒临失传的剧目得以重返舞台,一批名老艺术家的表演技艺得到活态传承,一批传统剧目影像资料被立体、动态保存……剧场内,不少头发花白的老戏迷们眯着眼睛、打着节拍,摇头晃脑,沉醉其间,拍手叫好,忍不住感叹着“好戏又回来了”。

新春惠民:艺术与年味的交融

春节期间,常德市文联发起的“百千万”艺术工程文艺惠民活动成为亮点。

1月18日,常德河街的启动仪式上,汉剧高腔选段《山鹰》《江姐》与传统舞蹈、二胡演奏同台献艺,吸引上千市民驻足。文艺志愿者现场书写春联、剪制窗花,将非遗与年俗结合,让群众在“家门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温度。

市民刘女士感叹:“手写春联和汉剧表演,让年味更浓了,也让我们更了解家乡的文化。”

为吸引年轻观众,常德汉剧高腔大胆尝试跨界融合。

在湖南卫视春晚节目《河街闹春》中,高腔与常德丝弦、桃源刺绣等非遗项目同台,通过明星互动与多媒体技术,向全球观众展现湖湘文化的魅力。同时,每年送戏下乡200余场,既有《思凡》《祭头巾》等经典剧目,也有《合家欢》等现代新戏,让传统艺术在乡村舞台焕发青春。

新春的沅澧大地上,常德汉剧高腔正以古韵为基、以创新为翼,飞入寻常百姓家。它用一场场基层演出,书写着传统艺术的当代传奇,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实践注入了鲜活力量。这朵“湖湘戏曲之花”,在新时代的春风中,绽放得愈发绚烂。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陈妍 胡 金贵

编辑:胡金贵

本文为常德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d.rednet.cn/content/646946/99/14684831.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头条
  • 看点
  • 时政
  • 社会
  • 区县市
  • 乡镇街道
  • 公示公告
  • 教育
  • 健康
  • 房产
  • 阅读
  • 经济
  • 融媒体
  • 重要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常德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