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春走基层·年味非遗丨李健鹰:一块“麻布”绣出“遗”路繁花

微信图片_20250207164453.png

微信图片_20250208162557.jpg

常德李氏艺术麻质画传承人李健鹰在认真创作。

红网时刻新闻 记者 黄刚 王小萱 文建美 常德报道

在湖南常德的穿紫河畔,一座名为“李健鹰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非遗空间里,一幅幅以黄麻为媒、指尖为笔的艺术作品,正无声诉说着一位传承人31年的坚守与创新。

在2024年湖南卫视小年春晚上,由李健鹰技能大师工作室以12月花神为主题创作的麻质画登台亮相,得到了观众广泛关注。如今,在工作室里,游客尽情感受、体验制作麻质画。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麻质画,仿佛推开一扇时空之门,非遗不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是生活里的烟火气。

李健鹰,作为常德李氏艺术麻质画的第三代传承人,用半生时光将这门濒临失传的技艺从“历史尘埃”中打捞出来,赋予了其新的生命力,并推向国际舞台。

坚守:从一见倾心到一生执着

微信图片_20250208162527.jpg

李健鹰在进行创作。

深棕色木质相框内,画面上有几株墨竹,竹节分明,竹叶繁茂……走近一看,才发现它不是一幅普通的山水画,而是一幅麻质画。

“31年前,它的颜色色彩还是达不到现在的水平,主要是整个画面以及创作速度没有现场的美感。”刚刚放下手中的麻质画,李健鹰看了下,回忆起了自己当年接触到麻质画时候的场景。

1993年,年轻的李健鹰在常德黄麻纺织厂首次接触麻质画。这种以天然黄麻纤维为材料、融合国画空灵与油画厚重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肌理和立体感深深震撼了她。“在那个年代,竟然可以实现‘麻布袋绣花’,而且还非常漂亮。”李健鹰说,自己是从来没有想过,竟能够如此活灵活现。

那时候的麻质画制作工艺繁琐,麻粉需手工剪切,染色技术亦不成熟。

即使麻质画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面对重重困难,李健鹰依然是义无反顾地喜欢上了这种手艺,选择了坚守。她师从工艺美术大师罗梓斌与画家胡昌庆,潜心钻研技艺,并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艺术语言。而这一坚持,至今已是32个年头。

2013年,为突破技术瓶颈,她与团队耗时三年、投入百万,研发出切麻粉机,并改进布匹染色机以适应麻粉染色需求。这一创新不仅提升了效率,更让麻质画从传统手工艺向产业化迈进了一步。如今,她的工作室已成为常德河街的文化地标,吸引着游客与学子驻足体验。

传承:从孤独坚守到代际接力

微信图片_20250208162542.jpg

游客朋友现场体验麻质画制作。

“非遗传承不仅需要个人孤独的坚守,更需要代代相传下去。”李健鹰深知,唯有让年轻人爱上这门技艺,麻质画才能真正“活”下去。

“我的愿望就是不让麻质画失传了,现在看来是不会了。”李健鹰告诉记者,目前自己已经带了8位徒弟,其中几位已经有了自己单独的工作室。

“我这里想来学习的人很多,但是大多都不能坚持下去。”李健鹰告诉记者,只有达到自己的标准,自己才会同意收徒弟,毕竟徒弟是要传承麻质画衣钵的人,不同于一般体验者或爱好者。更需要道德品质和定力的考验。

“我从高中时候,就跟着姑妈开始学习制作麻质画,大学也选修了国画,很喜欢麻质画工艺。”刚大学毕业两年的李卓珂既是李健鹰的侄女,更是去年9月份,正式成为了一名麻质画传承者。

近年来,李健鹰还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与湖南文理学院、湖南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将麻质画融入美育课程。2024年暑期,她在常德市文化馆的非遗研学活动中,手把手教孩子们用麻粉创作,让传统技艺在稚嫩的指尖生根发芽。

此外,她的工作室常年开放体验活动,游客可通过撒麻成画的过程,感受麻质画的独特魅力。一位参与活动的学生感叹:“李老师让我们看到,非遗不仅是古老的故事,更是可以触摸的艺术。”

创新:从传统技艺到国际表达

微信图片_20250208162611.jpg

游客朋友们现场观看麻质画制作。

李健鹰的麻质画创作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她擅长人物肖像,作品《钟南山》《扶贫路兄弟情》等将抗疫精神与乡村振兴主题融入传统技法,赋予非遗以现实意义。2020年,《钟南山》被钟南山院士办公室收藏,成为现代题材与传统工艺结合的典范。

在形式上,她突破传统画框的局限,将麻质画与团扇、摆件等文创产品结合,推出《冷香》《福地桃花源》等系列,既保留古朴韵味,又贴近现代生活。2024年,她的30余件作品亮相东京“中国节”,《常德河街》《国宝熊猫》等作品以麻质的厚重质感与艳丽色彩征服日本观众,书签等衍生品被抢购一空。

“我觉得在当下,如何运用数字技术赋能非遗活化利用,非常值得探索。”李健鹰认为,“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引入,给了我们非遗赋能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更大的舞台。

李健鹰说,大家对于美的看法是一致的,美的东西大家都会喜欢。所以,一些非遗项目也必须要与时代接轨,让大家认可。

“我觉得AI更像一个基础性设施,甚至可以说,它能够赋能万物。”李健鹰表示,比如一些AI拍摄的非遗短片,对公众来说,就非常有吸引力,也很有感染力。“在AI技术的助力下,非遗有了更多‘跃然屏上’的可能。”

李健鹰告诉记者,自己也在积极利用AI技术,在精准构图、色彩搭配方面给予帮助。“它会让我更确定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哪里,帮助我们与时代接轨。”

从香港维多利亚公园的市集嘉年华到德国柏林的文化展,麻质画在李健鹰手中成为常德文化的“国际名片”。2022年,作品《花开盛世》为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展出并被永久收藏,再次印证了这一技艺的跨文化生命力。

记者手记:非遗新生,见证传承力量

李健鹰的故事,不仅是一个非遗传承人的奋斗史,更是一部中国传统工艺在当代焕新的生动篇章。正如她所言:“麻质画会氧化,但它的美将随时间沉淀,而我们的使命,是让更多人看见这份千年不腐的‘软黄金’。”

在采访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非遗正以全新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老艺人们正专注地创作,手中的剪刀在纸上灵动游走,新生代们则利用现代的“美学”,不断创新突破,不一会儿,一幅精美的梅花图案的麻质画便跃然纸上。她感慨,曾经麻质画艺术受众有限,传承艰难。但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对这门古老技艺产生浓厚兴趣。

为了让麻质画“活”起来,李健鹰和团队将传统麻质画与现代设计结合,开发出手机壳、书签等文创产品,在电商平台大受欢迎。非遗不再是束之高阁的“老古董”,而是融入日常生活,成为文化消费新热点。这股新生力量,让古老非遗重焕生机,也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传承的无限可能 ,期待未来非遗能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感谢:部分视频素材由向皓月提供)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黄 刚 王小萱 文建美 向皓月

编辑:陈妍

本文为常德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d.rednet.cn/content/646946/90/14687818.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头条
  • 看点
  • 时政
  • 社会
  • 区县市
  • 乡镇街道
  • 公示公告
  • 教育
  • 健康
  • 房产
  • 阅读
  • 经济
  • 融媒体
  • 重要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常德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