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丝弦牛肉粉》登上央视舞台。
图为津市牛肉粉。(来源于网络)
红网时刻新闻 记者 黄刚 通讯员 胡文杰 郑思雨 津市报道
2月12日,正值正月十五。凌晨五点,常德津市,这座中心城区人口仅 10 万的小城还在沉睡,大街小巷却已悄然苏醒。300 多家粉店陆续开门,袅袅升起的热气,逐渐唤醒了这座城市。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粉店生意格外火爆。店门口,“津市牛肉粉登上央视 11 频道春晚” 的醒目牌子格外引人注目。这小小的招牌,就像一张烫金名片,吸引着无数食客前来品尝。
时间回溯到2月2日晚7点半,中央电视台11频道的舞台上,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正震撼上演。来自津市市老体协霞光艺术团的《常德丝弦:牛肉粉》,以别出心裁的方式,将常德丝弦的婉转悠扬与津市牛肉粉的独特韵味完美融合。当丝弦的旋律在舞台上流淌,津市牛肉粉的制作工艺、文化底蕴也被一一展现。
这两项珍贵的 “非遗” 项目,就这样在全国观众面前惊艳亮相,大放异彩 ,让无数人对津市这座小城和它的牛肉粉心生向往。
意外惊喜!接到来自央视的邀请函
团队成员与主持人合影。
现在回忆起来,作为津市霞光艺术团团长的潘津秀还是非常激动。
“我们就是一群土生土长的津市退休大妈,喜欢津市、宣传津市的本地人。没想到退休了还能为津市登上央视舞台。”潘津秀激动地和记者聊了起来。
原来,这一节目能上春晚得益于一条信息,12月初的时候,中央电视台11频道即将举办“正青春”银龄新春汇晚会,需要全国选送节目。
“我当时看到后,发现非常符合我们这个群体,就按照要求报送了5个节目。”潘津秀说,以视频的方式发到了指定邮箱。
“津市牛肉粉这个节目,我放在了第一个,因为它最能代表我们津市的特色,两种非遗的碰撞,也是最有希望的。”潘津秀说到。
起初,潘津秀每天晚上都会打开邮箱,看是否有回复。“我坚持了两个星期,以为没有结果,心想全国节目这么多,估计没戏了。”就在她不抱希望的时候,“12月22日,我记得非常清楚,当天晚上,收到一条短信,您选送的节目津市牛肉粉通过了晚会导演组的审定,请您于1月6日前赶到北京央视总台。”
“不会是骗子吧,这是我的第一反应。”潘津秀笑着说到。随后,她还是忍不住拨通了电话。
第一个电话,潘津秀就和对方导演聊了快一个小时。
“我确定,我们选送的节目入选了。”
“当时,非常兴奋,比我小时候考100分还要开心,一晚上没睡。”现在说起来,潘津秀还开心地合不拢嘴。
齐心协力!挤着绿皮火车上央视
团队成员抵达北京。
本来没做任何打算的一个节目,突然收到要上央视春晚。兴奋过后是时间带来的紧迫感。
“只有半个月的时间,节目已经4年没有彩排过了,节目团队人员也还欠缺几位……”潘津秀说,既然收到了这份泼天富贵,那怎么也要接下。
于是,第二天,作为霞光艺术团团长的潘津秀立马分头行动,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团里的每一位成员。
一场“进京演出”规划图就出来了。
为了这次演出,演员们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排练期间,他们从每一个动作的规范、每一个表情的管理,到音乐节奏的精准把握、情感的细腻投入,都进行了反复的雕琢。尽管年龄带来了身体上的不便,但他们凭借着对丝弦艺术和津市牛肉粉文化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态度,克服了重重困难。
同时,大家出钱出力,齐心协力,最终敲定了演出人员和时间安排。12位演出人员、2名下粉扮演者、一位导演加潘津秀团长,16人的队伍终于出发了。为了减少不确定性,大家统一坐火车、带着泡面以及道具出发北京。
“津”味儿很足!飘香央视演播大厅
在央视舞台制作津市牛肉粉。
当《常德丝弦:牛肉粉》在央视舞台精彩呈现时,悠扬的旋律、精彩的表演,瞬间征服了观众的心。
舞台上活力四射的演员们,均来自湖南省常德市津市市老体协霞光艺术团。他们平均年龄58岁,却有着年轻人般的热情与活力。
节目由津市知名作家、戏剧家王泸操刀创作,王蕾精心编导,高洁谱曲。他们深入挖掘津市牛肉粉的文化底蕴,从精选优质牛肉、巧妙调配香料,到慢火细熬汤底、精心制作米粉,每一个环节都被生动地融入到丝弦的旋律中,用音乐讲述着津市牛肉粉背后的烟火故事,让观众仿佛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那令人垂涎的香气。
该艺术团成立于1990年,现有团员188人,成员来自社会各行各业。多年来,他们坚持不懈地提升表演水平,在各类赛事中屡获佳绩。2018 年3月9日,在贵州省举办的全国广场舞大赛中一举斩获一等奖;在常德市百团大赛中,更是6次荣获二、三等奖,并揽获四个单项奖;此外,还多次在津市市、常德市广场舞大赛中获奖。此次登上央视表演,对他们来说,既是一次难得的展示机会,更是对多年来努力付出的最好见证。
这场表演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到津市牛肉粉这一特色美食,也让常德丝弦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在这背后,是创作者的匠心独运、表演者的不懈努力,以及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执着追求,让津市牛肉粉丝弦在央视舞台上绽放出独特的光芒,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津津乐道!坚守底线做好一碗粉
彩排期间现场合影。
在津市的早晨,米粉馆里总是人声鼎沸。一碗热腾腾的牛肉米粉是这里的标配。牛骨高汤熬制,米粉下锅烫30秒即熟,再加上特制的麻辣牛肉做浇头,那味道,简直是清晨的美味慰藉。
当《常德丝弦:牛肉粉》的旋律在央视演播厅落幕,牛肉粉的香气似乎也随之飘散开来。全国观众沉浸在这独特的艺术氛围中,仿佛置身于津市的街头巷尾,感受着那份浓浓的烟火气。演出结束后,大家纷纷赞叹牛肉粉的 “好吃”,这份赞叹不仅仅是对美食的认可,更是对这场将美食与艺术完美结合表演的高度赞扬。
津市牛肉粉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据说朱元璋曾派遣回、维军队南下平蛮,军队留在沅澧屯田,他们吃不惯米饭,便将稻米磨成浆做成圆形粉状,又因喜食牛肉,牛肉粉应运而生。津市牛肉粉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味,在当地乃至湖南都广受欢迎,成为了常德美食文化的重要代表,为常德丝弦《牛肉粉》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同样的,常德丝弦 2006 年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有着数百年的历史,集说、唱、表为一体。长期以来,常德当地的艺术家们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发展这一艺术形式,常德丝弦艺术团不仅将舞台搬到农家小院,还在巴黎中国曲艺节、“锦绣潇湘・湖南文化走进联合国” 等活动上亮相,成为向世界展示常德的文化名片,为登上央视舞台奠定了基础。
津市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次演出带来的巨大流量。当地迅速采取多举措接住这波流量,一方面加大对津市牛肉粉的宣传推广,让更多人了解这一美食背后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也在积极挖掘常德丝弦的商业价值,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让更多游客来到津市,亲身感受非遗的魅力。
这场演出,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展示,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播,让我们看到了普通老百姓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也让津市这座城市在非遗的加持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黄 刚 胡文杰 郑思雨
编辑:陈妍
本文为常德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