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子岗村早稻收割现场。
农技人员到田间查看早稻收割机秸秆还田情况。
红网时刻新闻7月9日常德讯(通讯员 彭军 邹享宏)盛夏时节,田野间金浪翻滚,澧县码头铺镇多村早稻进入集中收割期。伴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饱满的稻穗颗粒归仓,而曾经被视为“废弃物”的秸秆,如今正以“沃土使者”的身份回归田间,一场“秸秆还田”的农忙图景在广袤乡村徐徐展开。
在码头铺镇桐子岗村的早稻示范区,连片的早稻田里,联合收割机穿梭作业,切割、脱粒、清选一气呵成,金灿灿的稻谷源源不断送入运输车。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收割机后方加装了秸秆粉碎装置,割下的秸秆被瞬间粉碎成3~5厘米的小段,均匀抛洒在稻田表面。“以前秸秆要么烧要么扔,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现在粉碎还田,不仅省去了处理麻烦,还能当‘天然肥料’,一亩地少说能省50元化肥钱。”种粮大户胡帮军一边盯着收割机作业,一边算起了“生态账”和“经济账”。
据当地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介绍,为推动秸秆变废为宝,近年以来,码头铺镇一直鼓励大户购置农机,享受补贴、并经常组织技术培训、安排专人现场指导等方式,鼓励大户采用“收割+粉碎”一体化作业模式。截至目前,本镇早稻秸秆还田率已达100%,较去年提升5个百分点。“秸秆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养分,还田后经过腐熟分解,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为下一季作物生长打下好基础。”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技术员彭泽学解释道,通过科学还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提升,农田保水保肥能力显著增强。据悉,码头铺镇还拟建一座农作物秸秆收储中心,方便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和离田综合利用,加速推动秸秆“五化”处理,此项举措会大大加快本镇秸秆综合利用效率,为秸秆变废为宝插入一双有力的翅膀。
“早稻秸秆还田后,我们会及时翻耕入土,让秸秆在土壤中自然发酵。接着马上会移栽晚稻,土壤肥力刚好达标,长势明显。”当地农技人员介绍,这种模式不仅减少了化肥使用量,还降低了晚稻种植成本,亩均增收可达50元以上。
从“一烧了之”到“变废为宝”,秸秆综合利用的推广不仅守护了蓝天白云,更让土地焕发新活力。如今,在码头铺镇2000亩早稻丰收的田野上,“颗粒归仓”与“秸秆还田”相映成趣,既承载着农户对丰收的期盼,也书写着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理念的新篇章。随着夏收序幕的拉开,这份“生态智慧”将继续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为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注入双重动力。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彭军 邹享宏
编辑:胡金贵
本文为常德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