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散文丨忆交公粮

12.jpg

23.jpg

     作者  龚文君

80年代,夏天收割完早稻之后,跟随父母到离家较近的粮管站交公粮是农村孩子最开心的事情。鸡公车前系一根毛绳索,小孩子在前面拉,大人在后面推,吱嘎吱嘎的声音回荡在乡间土路上,就是一道风景。

至今我也不记得有几个年头的夏天,和儿时的朋友们一起顶着烈日跟随父母们一起去交公粮,但留存在脑海记忆中最深的是粮管站那个戴红袖章的质量监督员手里头的一根锥子、一把筛子。

别小看这锥子和筛子如今难觅踪迹,但在当时,两者组合在一起便是绝配,它们是检验稻谷质量好坏的工具,决定稻谷等级的宝贝。当粮管站的工作人员将锥子插入谷袋中,稍微用力一绞,便抽出几两稻谷,尔后朝铁筛子里面一空,拿上几粒用嘴一咬,你就立马知道,今天送来的粮谷要么质量过关,立马可以进库;要么没有晒太干,需要再晒两个日头。

交粮过程中,有的老百姓把稻谷送来后,因粮管站质检人员定级过低,当面发生争执,围观群众纷纷求情粮店人员高抬贵手,“老百姓栽田种谷也不容易,交的都是家里面最好的粮食”……有时候交粮排队,等了好久,却被告知,今天要下班了,明天再来,大家只好在粮管站找个地方将谷子堆砌,做好记号,第二天赶早来排队……

淳朴的父辈们除了嘴里嘀咕几句抱怨外,也别无它法,往往一家老小清早来交粮,有时却要等到天黑才能回家。如今,交公粮随着时代的发展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现在的小孩更不知道还有这段历史。昔日热闹的粮管站如今也不复存在,现早已当作他用,只有当我们的祖辈父辈谈论起这段往事时,才会提及起它曾经辉煌的过去。

我们的祖父母,一辈子在乡下侍弄庄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注定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田土情结。而无数个你、我、他在那个高考挤独木桥的年代,承载着全家人的期望,一部分人走出了农村,走向了村外的世界,四海为家,娶妻生子,故乡成了梦里时常回去的地方。

随着父母的渐渐老去,子女的慢慢长大,家乡也离我们越来越远,一些陈年往事往往不经意便涌上心头,放牛插秧、交粮谷等那些事儿时不时地交替出现在脑海中。它浮现出来的不仅仅是记忆,更多的是我们农村娃子的乡愁。

乡愁是什么?它是儿时乡下发生的点点滴滴;它是儿时父辈教给我们这一代人的人生处世哲学。也许有一天,当我们记忆不再,我们的子女又该到何处去寻找他们记忆中的乡愁,是否也会和我们一样,回忆起某个人、某件事时,泪流满面?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龚文君

编辑:李彩虹

本文为常德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d.rednet.cn/content/646849/90/13878385.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头条
  • 看点
  • 时政
  • 社会
  • 区县市
  • 乡镇街道
  • 公示公告
  • 教育
  • 健康
  • 房产
  • 阅读
  • 经济
  • 融媒体
  • 重要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常德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