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丨常德河街:非遗“繁花”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4.jpg

留学英国的青年演奏家杨康带来英国朋友亚力认认真真体验了麻质画。

微信图片_20240409203301.jpg

外国游客在河街打卡拍照。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黄刚 白玲川 常德报道

“这个麻质画书签太漂亮了,我要带几只回去,送给我的同学朋友。”4月7日,清明小长假已经结束,但是在常德河街李健鹰麻质画工作室内,游客还是络绎不绝,来自河南洛阳的游客正在欣赏着店内的作品。

游客们细细品味传统文化,认真观赏麻质画作品,时不时拍拍照,询问相关情况。在李健鹰看来,麻质画等非遗的春天刚刚到来,热气腾腾。

今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常德市考察调研期间来到河街,察看各种特色小吃、特产、特色工艺品,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示。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打卡,清明小长假,河街迎来了一波客流量,大家吃特色小吃,赏特色文化,品河街美景。让常德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在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增添了新活力。

行走河街,一个个非遗作坊里,传承人现场展示绝活,游客可赏、可购、可玩,也得以近距离感悟工匠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与执着。

9.jpg

鸳鸯走马楼里座无虚席。(莫益福摄)

每场爆满,游客站满走廊观看

下午三点半,在鸳鸯走马楼里,即将开始的一场丝弦表演唱《沅澧儿女多壮志》,吸引了众多游客。

“这个地方在哪里?哪里有这么一个好地方?这地方的名字就叫常德……”,常德丝弦、汉剧高腔、澧水常德号子、花鼓戏等节目轮番上演,每场节目座无虚席,人气爆满。

“你们今天还算是比较早的,如果迟点也可能没有位置了。”一位工作人员笑着告诉记者,为了方便游客们观看节目,早早就把节目演出场次进行了公布,同时,在一楼还准备了众多小凳子。

“每场都是爆满,座位根本不够。”工作人员表示,这是以前根本没出现过的情况。

清明小长假期间,鸳鸯走马楼扛起传承弘扬传统非遗文化的大旗。提前排出节目表,上演丝弦表演唱《沅澧儿女多壮志》、花鼓折子戏《川居庙》等戏曲表演,游客凭身份证可免费观演。

7.jpg

节目表演。(莫益福摄)

“常德丝弦成形于茶楼与酒肆,成为当时官宦商贾、文人雅士、殷实人家喜闻乐见的‘雅乐’。”湖南文理学院教授、常德丝弦研究专家佘丹清告诉记者,经过数百年发展,常德丝弦逐渐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如今依旧活跃于常德各地的庙会、晚会等场合。与多种艺术形式相融,也是常德丝弦的特色。

“目前,为了发展好常德丝弦,我们将大量常德方言写入剧本,利用更多年轻元素,让常德丝弦的唱词、对白有了独特的地方韵味。”佘丹清表示,近年来《马马嘟嘟骑》《湖南YOUNG》等年轻人喜爱的具有丝弦元素的作品,得到了广大游客和网友的追捧,为常德丝弦发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

2.jpg

游客在毛家擂茶品尝美食。

坚守品质初心,不能让顾客寒心

“你好,请问下毛家擂茶在哪。”记者走在河街,就有一名游客询问毛家擂茶的位置。

走进毛家擂茶,这里早已经坐满了人,满屋扑鼻而来的擂茶香味。店老板张铃也在厨房忙个不停,据介绍,近段时间店里客流量增加了不少,为应对这突如其来的“泼天富贵”,店里增配了人手,提前采购并制作好食材,以保证服务质量,作为一名擂茶传承人,一定要守住非遗这块“金字招牌”。

中国是礼仪之邦,常德人更是好客,喝擂茶是常德人的传统习惯和特殊风俗。“家里来了客人,总要摆上一桌丰盛的擂茶热情接待贵客。”张铃告诉记者,我们始终坚守品质初心,不能让顾客寒心。

店员告诉记者,店里的每一碗擂茶都是现做现卖,人工用擂棒将茶叶、花生、芝麻、生姜等细细研磨。搭配的“压桌”菜单有油糍粑、花生、酸萝卜、蕨菜、豆角、香干等近30种。

99.jpg

潘能辉在拍短视频宣传木雕作品。

利用短视频,让常德木雕走进千家万户

来到常德河街,安静地屹立在街区中间的潘能辉的工作室格外引人注意,里面摆放的25米长的水墨正稿设计图《湘行散记》吸引了游客驻足观赏。

经过多年的外地打拼,潘能辉和妻子回到了老家,开办了一个木雕工作室,潜心于研究常德本土文化的木雕创作。

“只有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当地的传统文化用木雕展示出来,创作才能持久,也才具有生命力。”潘能辉说到。

45.jpg

学习制作木雕。

潘能辉告诉记者,他计划用十多年的时间将沈从文笔下的《湘行散记》还原到一根重10吨、长10米、直径1.8米的巨型红椿阴沉木上。这是一幅湘西北的民俗图景,更是一件艺术品,融汇了沅水流域人文风貌、传统风俗、建筑街景。

“传承是我们的责任,推广也是我们的责任啊。”潘能辉笑着说到,你看,我最近又换了拍摄的设备,打算把木雕作品以及创作理念发布出去,让更多人知晓。

“现在,我也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每天要拍一段小视频,在自己的账号平台上发布。”潘能辉说,不能只是自己沉浸在非遗创作里,要把非遗技术推广出去,弘扬好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更多年轻人知道,让更多人喜欢上木雕。

3.jpg

李健鹰教导游客制作麻质画。

寓教于乐,半个月收了两徒弟

“上胶后,这样轻轻地边捏边撒,不要超出线条外面。”在李健鹰麻质画工作室,李健鹰耐心地教导游客制作麻质画。

“以前几年都不容易收到一个徒弟,这段时间一下子收了两名弟子,昨天还有一人要加入,现在的越来越多年轻人关注常德非遗文化。”李健鹰告诉记者,麻质画是劳动人民勤劳、节约、智慧的结晶,以前的人们在做完衣服后,把边角料粉末用来制作成喜欢的工艺品,古色古香,又富有岁月的沧桑感,相比其他的摆件,它吸光、不反光,无论从那个角度去欣赏都能真实地看到本来样貌。

88.jpg

游客在欣赏麻质画。

麻质画的历史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的夏布印花,到北宋时期发展为夏布绣(俗称“麻布绣”)。湖南很多地方这门手艺逐渐消失,唯独在常德通过先贤们不断改良在夏布上妙笔生花,保留传承至今。现在麻质画已成为常德独有的特色非遗文化。

如今,在常德河街,麻质画、擂茶、桃源刺绣、常德木雕、花鼓戏、澧水船工号子……种类繁多的非遗正如春笋般,发芽破土而出,是常德厚重的“文化家底”,也是文旅融合的“富矿”。

近年来,常德努力探索“非遗+文旅”“非遗+教育”“非遗+科技”的跨界、跨域、跨业新模式,桃源刺绣、麻质画、常德木雕等50余家非遗团队入驻常德河街,打造情景式、沉浸式多元文化体验,让国潮非遗融入到市民游客的日常生活中。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黄刚 白玲川

编辑:胡金贵

本文为常德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d.rednet.cn/content/646848/91/13716043.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头条
  • 看点
  • 时政
  • 社会
  • 区县市
  • 乡镇街道
  • 公示公告
  • 教育
  • 健康
  • 房产
  • 阅读
  • 经济
  • 融媒体
  • 重要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常德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