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接“二”连“三”“雁阵”齐飞——从民谣节看常德武陵区丹洲乡村振兴的“样本”价值

图四.jpg

夜幕下的丹洲民谣生活节人头攒动,民谣音符在浪漫舒适的空气中蔓延开来。

图五.JPG

歌手在丹洲民谣生活节上献唱。

红网时刻新闻 通讯员 罗勇 蔡文龙 常德报道

草长莺飞,春光明媚。4月13日至14日,2024丹洲民谣生活节(以下简称民谣节)在“艺丹沅”文艺部落乡间·相见文艺小院举办。这是近年来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丹洲乡以现代农业为基、以旅游休闲为形、以乡土文化为魂,促进乡村振兴的又一生动实践。由此,该乡助力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得以管窥,其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带给我们深深的启迪。

位于常德市西郊的丹洲乡,素以蔬菜、柑橘闻名,有“金丹洲”之称,而现在依托“艺丹沅”文艺部落,引入文化艺人(即“新村民”),培育新业态,村容村貌华丽蜕变,乡村旅游方兴未艾,集体经济红红火火,文化兴村来势喜人。眼下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带领下,这里的新老村民乘着政策东风,勠力同心,凭借智慧与辛劳擘画出了一幅幅乡村和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斑斓画卷。

阳春白雪与市井烟火“同框”搭建乡村农文旅消费新场景

图片一.JPG

春末夏初,丹洲乡绽放乡村之美。

听民谣、赶大集、品诗歌、赏美景……此次民谣节的成功举办,吸引了大批市民游客前往打卡体验。为期1天半的精彩活动,总到访量近2万人次,其中不乏来自岳阳、张家界、湖北荆州等地的跨城观演者。

本次民谣节除了乡村民谣演出外,还有诗朗诵、红歌合唱等文化展演节目。义渡榨菜、蒿子粑粑、常德麻质画、根雕竹刻等多项本土农副产品、精品非遗和文创作品集中展示,可赏、可购、可品、可珍藏……多种业态良性叠加,多重体验自由切换,对城区的市民游客来说,颇具吸引力。

“特别是周末假期,城市周边的短途乡村游更受青睐,而这次活动主要围绕常德的山水风物及本土民俗文化展开,很合他们的胃口。”民谣节策展人唐唯告诉记者。作为“新村民”,唐唯原创歌曲《义渡谣》在活动收官前夕首发,引发乐迷们有关义渡村“摆渡”故事的讨论。“说到底,乡村旅游消费的核心是文化,大家乐意为田园生活、品质享受、文化体验等新业态新场景捧场买单。”丹洲乡副乡长张晶认为。

图八.JPG

夜幕下的武陵区丹砂印象全景图。

丰富多彩的文娱展演持续为现场引流,阳春草堤和市井烟火“共舞”,领衔一轮成功的跨界营销。其间,丹洲大草原、坪湖柳堤、丹砂古井、千年古樟树等周边自然风光带人气倍增,游客们踏青赏景,乐此不疲。

开幕当天,记者注意到,与活动主办地毗邻的沅水河堤上,人们拖家带口,从高处俯瞰整个活动现场,喝茶撸串,露营休憩,好不惬意。“这段时候我一到周末就忍不住往郊区跑,遛娃、骑行、越野、钓鱼,工作日的疲惫一扫而空。”家住市城区的刘先生听闻丹洲有演出,便带着一家人在丹洲大草原上早早扎起帐篷。

此外民谣节现场还设有相亲咨询平台、房产销售、白酒品牌推广专区等,跨界融合似成为乡村文旅消费新趋势。多名业内人士指出,乡村农文旅融合的关键是提升附加值,进而打造原创性强、成长性好的“新生代”消费场景,以优良产品和体验将“流量”变为“留量”。“要善于在一个载体中营造多维空间,提升消费者的参与感、获得感,更多地强调情景消费、体验消费、文艺消费,基于此,我们努力让本次活动的烟火味和书卷气互相缭绕。”唐唯表示。

近三年来,随着“艺丹沅”文艺部落的兴起,丹洲乡已打造了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景点丹砂印象民宿、被常德市图书馆授牌为丹洲分馆的艺禾文创农场和禾火田农场、凡人居、尘外隐舍、沅水垚、乡间•相见、沅水民谣社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文艺小院。同时,该乡长湖村的常德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中心、明月社区的金丹农场、夹街社区的多肉植物园、太平村的耘洲农业等一批农文旅产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该乡党委书记马军透露,今后,丹洲乡将持续扩大“艺丹沅”文艺部落的品牌影响力,常态化地开展各类人才互动、乡村游、“非遗”体验日、田野农艺集市和乡村音乐会等农文旅特色品牌推介活动,不断充盈丹洲乡农文旅消费新业态、新场景的品质和内涵。

田园小居引领村容蜕变  和美乡村建设融入“文艺范”

图二.JPG

适宜打卡游玩的丹洲“坪湖柳堤”沿线道路干净整洁、风景如画。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涵养文明乡风,以人居环境优化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是丹洲乡和美乡村建设的应有之义。

记者在本次民谣节“艺丹沅”文艺部落·品牌市集上看到,一溜图文并茂的展板,生动呈现着该文艺部落的简介,以及各文艺小院改造前后的对比图片,游客们纷纷在此驻足,共同了解和见证丹洲乡村容村貌的蜕变。

据统计,目前入驻“艺丹沅”文艺部落的文化艺人及“新村民”共有55户,其中既有民谣“大咖”、陶艺制作人、雕刻艺术家,也有美术家、诗人、书法家、国学传播者等多行业的文艺工作者。近年来,他们各施所长,各显其能,在“艺丹沅”文艺部落创办了各具特色的田园小居。这些田园小居串珠成链,业已成为游客心目中的“诗和远方”。

图七.JPG

城里来的新村民住在丹洲乡,在小院内喝茶、锄草、做手工,过起了他们想象中乡村的生活。

近日,记者走进丹洲乡义渡村和丹砂村,目之所及皆是优美的庭院、整洁的路面。漫步其间,一股浓浓的乡土“文艺”气息扑面而来,淳朴的民风滋养着这里,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义渡村4组,一个名为“凡人居”的闲置房改造工程投资近100万元。木雕门楣、大红灯笼、绿油油的草皮、造型别致的盆景和时令花卉让人流连忘返;三间改造一新的平房古色古香,外墙装饰模仿福建土楼;近一亩地的主体院落由木栅栏合围而成,宁静典雅,主人或客人可以在此休闲聚餐、研学交流。像“凡人居”这样颇具文化气息的院落,该乡已经建成了30多个,并且是“一院一景”,不重样。

“凡人居”的院主刘永介绍道:“去年施工期间,我所有的建材都是放到户外的,后面就连一颗钉子都没有不见过。当初,不少文化艺人来到这里采风,看到村子民风淳朴、毗邻沅水,便产生了在此落户的想法。丹洲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对以义渡村和丹砂村为中心的105处闲置房统筹施策,引入我们从事文化艺术创作的租客入驻。两年间,大家造就了一批农家小院,形成了小有规模的文艺部落——‘艺丹沅’。”

这些闲置房源是当地政府的心病,老旧破败、有碍观瞻,还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新村民”进驻后,对各自租赁的房屋投资改造,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丹洲乡政府号召他们以“一联五”的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共同打造美丽的乡村环境,旧貌换新颜,在盘活农村闲置资源的同时,这些新打造的田园小居成为了一道自然与人文融合的独特风景,每到节假日都会吸引不少游客来此游玩参观,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我们的老村民看到‘新村民’小院的好环境后,也自发地把自家的房前屋后收拾干净了,大家在思想上也得到了净化和洗礼,新老村民和睦相处,文明气象蔚为大观。”丹砂村党总支部书记谢红告诉记者。

近年来,丹洲乡先后引入文旅投资项目13个、投资额近3100万元,乡村生活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每年有近5万人次前来观光。在这里,“新村民”找到了创作乐园,“老村民”增加了收入。“艺丹沅”文艺部落更是于2023年被国家乡村振兴局评为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湖南省首批“文旅消费新生代•新场景”、湖南省文旅公共服务优秀空间和湖南省基层党建工作优秀实践创新项目。

现代农业良性循环打造“村”“民”利益共同体

图十.JPG

城里来的新村民住在丹洲乡,过起了他们想象中乡村的生活。

观看糖画、品尝农家豆腐乳、挑选手工艺品……本次民谣节丹洲田野生活市集,共推出30余个摊位,集中展销本土特色农副产品、风味美食和非遗、文创作品等,市民和游客游走在琳琅满目的各大展位前竞相选购。据统计,活动期间,各农副产品和文创作品共销售近11万元。“开幕当天,我带了一桶自制的手打柠檬茶和双皮奶,没想到才展出一个多小时就销售一空,第二天更火爆,我硬是跑回去补了三趟货。”丹洲乡三湖村村民熊娟告诉记者,本次参展自己共销售饮品3000多元,初次创业很快就尝到甜头,让她对以后乡政府举办此类活动充满期待。

“从本次田野生活集市的构成来看,基本上,老村民带的是农副产品,新村民带的是非遗、文创作品,而且很大程度上他们的客源形成了共享,在现场文化展演节目的引流下,最终实现了共赢的局面。”丹洲乡综合文化站站长全玉麒分析认为。

近年来,丹洲乡统筹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基础强、有特色、利长远的田园产业,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让现代农业接‘二’连‘三’,是我们打造郊区振兴样板的点睛之笔。”丹洲乡党委书记马军介绍,目前丹洲乡结合常德丹溪路沿线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带、楠木村黄桃小镇特色产业示范片和“艺丹沅”文艺部落乡村旅游示范片等产业布局,带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升级,形成乡村振兴的产业生态。

除了产业带动,该乡还依托“艺丹沅”文艺部落的资源优势和品牌影响力,打造“村”“民”利益共同体。义渡村党总支部书记张娟介绍,总体来看,“新村民”的入驻,不仅提升了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带动了村民的务工,增加了农副产品的出路和村民的收入,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具体而言,首先是建立“361”利益共享机制。丹洲乡吸取民间智慧,成立农宅合作社,打造“宅屋所有人+新村民+合作社”的模式,建立“361”利益共享机制。合作社既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连接新老村民的一个服务平台,涵盖宅屋所有人、承租方、村集体三方。村集体和宅屋所有人资产折现入股,由文化艺人招租,承租人按照“生态优先、屋景融合”原则进行文艺简装。文艺小院房屋租赁的增值部分,宅屋所有人、承租方、村集体按3:6:1的比例分成。

其次,文旅项目融合发展助推产业兴旺。丹洲乡利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村集体参与的模式,由政府主导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新村民及企业进行文旅项目投资,撬动社会资本,带动村集体经济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培育新业态,赋能新经济,实现乡域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在‘艺丹沅’文艺部落的建设过程当中,老村民和‘新村民’的关系相处得很融洽,因为我们签订的三方合同,里面有一项条款明确规定,用工时要优先用本地的老百姓,包括漆匠、泥瓦匠、木匠等等;像有些经营性的餐饮小院,他们使用的食材都是购买的本地老百姓的生态当季农产品。”张娟坦言。

如今的丹洲乡,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群众收入明显增长,和美乡村建设如火如荼。从返璞归真的农家小院,到地中海风格的现代民宿;从质朴感人的民谣演唱,到知行合一的研学交流;从村民共建到利益共享……处处皆是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华美乐章。

来源:红网常德

作者:罗勇 蔡文龙

编辑:胡丹

本文为常德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d.rednet.cn/content/646848/60/13772149.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头条
  • 看点
  • 时政
  • 社会
  • 区县市
  • 乡镇街道
  • 公示公告
  • 教育
  • 健康
  • 房产
  • 阅读
  • 经济
  • 融媒体
  • 重要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常德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