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立在为演员化妆。
红网时刻记者 白玲川 通讯员 罗江 常德报道
在常德市鼎城区花鼓戏保护中心,有一位女孩正忙碌地为同事化着精致的妆容,偶尔和同事有说有笑。这个女孩叫张丹立,是一名听障人士,也是鼎城区花鼓戏保护中心演员、化妆师。
她的人生“静悄悄”,又“热闹闹”,20多年来,她勤学苦练花鼓戏和舞台化妆,用“无声”坚守“戏比天大”,谱写出属于自己的“声”动人生。
逆境中自强不息
张丹立4岁时,因为感染急性黄疸肝炎,过度注射庆大霉素而导致听力逐渐下降,后经确诊为“神经性耳聋”,她的世界一下子变得无声而宁静,从此她就在父母的耐心帮助下开始了漫长的听力恢复,慢慢的她学会了口型识别。
2002年,张丹立以优异的成绩从湖南省艺术学校舞蹈班毕业后进入常德市鼎城区花鼓戏保护中心工作,成为了一名专业的舞蹈演员,这对于有听力障碍的她来说能够胜任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本应该感到满足,可她偏偏就是个“不安份”、不满足于现状的人。
一天,张丹立看见杨建娥老师正在排练厅发着牢骚,上前一打听原来是因为一名演员生病住院了,一时间又找不到顶替的人,影响了排练,当时排练的是一个花鼓戏节目,由于参加表演的人数众多,除了几位主演外,还有几位不需要演唱的角色,于是她便来到老师跟前小声的说道:“杨妈,你看我行吗?”,杨老师斜视着她道:“你呀,你以为这是跳舞啊,不行、不行…”,杨老师转身就要走开,她又赶紧上前拉着杨老师的手说:“哎呀杨妈、杨妈、杨妈,你就让我试一下好不好,不行就换下来,我又不会怪你”,杨老师见她都这样求自己了,实在不忍心再驳她的请求,就对她说:“让你试一下也不是不可以,但我事先要讲好,不行就换,你莫受不了打击,到时候怪我。”
张丹立第一次走上了花鼓戏的排练场,真正开始排练后,她彻底傻眼了,因为她既不懂戏剧锣鼓,也不会戏剧表演,自己不是动作不到位,就是节奏跟不上,在台上手忙脚乱的,可她偏偏就是个不服输的人,她知道这样下去被换下来是迟早的事,她更知道这次机会如果抓不住,就永远不会再有了。
于是,她狠下心来,不懂戏剧锣鼓,就虚心向司鼓老师请教并默记在心,细节韵味做得不够准确,眼神与动作不会贯通,每天下班回家后,她就反复研读剧本中词与音乐间的节奏关系,用心揣摩动作要领,然后对着镜子将所有环节贯穿并融合起来,一遍又一遍不停的练习,加上杨建娥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同事们的耐心帮助,她终于从“慢半拍”变成了“跟上拍”,从“无表情”变成了“有灵气”。杨建娥老师曾经说道:“我也纳闷呐,她怎么就能做到比常人的表演还到位?”,而这“一声纳闷”只有张丹立自己最清楚。
就这样,张丹立先后参加了多部花鼓戏传统剧目的排练与演出,虽然她饰演的角色大多没有台词,也没有唱腔,但她心里依然美滋滋的,因为她知道,角色无大小,只要能参与,她就很知足了。
张丹立与同事合影。
不断地超越自我
听力障碍不仅没有让张丹立产生自卑的心理阴影,反而让她养成了静心好学的好习惯。
张丹立知道化妆是一门视觉造型艺术,妆容的好坏直接影响舞台演员的形象及演出效果,所以平时只要有时间,她就会安安静静的沉下心来,认真阅读观看有关舞台化妆的书籍和视频,随着学习的渐渐深入,她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打算,她知道时代在进步,观众的审美情趣在不断提高,演员的造型和化妆必须跟得上时代的进步,自己虽然不能走上台前,但可以做幕后英雄,成为令舞台发光发热的一份子,所以她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高整体设计质量,增强团队整体舞台化妆造型的效果,从而更加丰富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实现质的飞跃。
2008年,张丹立主动向团里申请自费赴北京名人影视艺术设计学校学习舞台、影视和时尚的化妆造型,并获得国家三级高级技能化妆师职业资格证书。学成归来后,她就主动义务承担起了整个团队的造型设计和化妆任务。
在常人的眼里,化妆师是一份轻松的职业,但在同事们的眼中,张丹立为了工作,为了集体,付出了太多太多。基层文艺院团条件差,演出任务重,给演员们化妆常常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累得腰酸腿痛不说,还经常连饭都顾不上吃。剧院每年开展演出近160场,起早摸黑,风里来,雨里去是常有的事,而张丹立却从未抱怨过,反而乐在其中。
其实,早些年张丹立家人曾给她安排过更好的工作,但她都拒绝了,她说:“我知道安排的工作比在剧团好,可我从小在剧团长大,已经熟悉了这里的一切,就像父亲一样非常热爱和珍惜这份工作,再苦再累我都舍不得放弃。”
20多年来,张丹立用自己的坚守和付出为集体赢得一次次荣誉,而父亲小时候对她讲的“戏比天大”常常在她的耳畔响起。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白玲川 罗江
编辑:黄刚
本文为常德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