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百年老店变迁,俯拾可见宝庆风华丨人民路上原住民·邵阳篇

专题banner.jpg

编者按:“人民路”,串起了许多国人的共同记忆和家国情深。站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岁月当口,红网用镜头翻阅湖南14市州的人民路,推出专题影像深度报道《人民路上原住民》,讲述人民路上“小家”“小我”故事,折射共和国“发展为人民”的大情怀、大时代。

地理档案.jpg

【地理档案】邵阳的人民巷,是14市州主城区中唯一谓名为“巷”的一条路,而且还是1960年代,才从原仁美巷改为现名。不过这条位于双清区核心地段的巷,南接东风路、北连昭陵西路,全长约800米,连接起了老城区的两条大动脉,历经沧桑见过世面。而今仍颇具老宝庆城特色,开满了日杂、零食、餐饮等各种店铺,烟火气格外浓厚。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丹 杨怡晴 杨抒怀 龚子杰 邵阳报道

1.jpg

月亮低垂在空中,天色还未泛白,一声鸡鸣在巷子中响起。是的,在位于邵阳老城区的人民巷社区仍有人保持圈养家禽的习惯。鸡鸣声的间隔逐渐变短,凌晨5点不到,李南军骑着一辆电动车“欻”地停在颜记馄饨店,拉上卷闸门,一天的生意开始了。

2.jpg

3.jpg

每天,李南军打开店门之后,总戴着黑色的蓝牙耳机,一边听着播客,一边炒粉面的“码子”。而他的妻子李亿舜则开始包馄饨。包馄饨、炒码子、分装馄饨和粉面……一切都要提前准备好,开门之后,天色尚昏暗的凌晨5点起就陆续有人走进这家老店。

4.jpg

颜记馄饨店现在的店主是颜家四兄妹,80岁的大哥颜大雄、74岁的二姐颜桂莲、71岁的三姐颜新华,以及67岁的四弟颜建国。

自从父母相继离世后,颜家四兄妹约定好每家轮流经营馄饨店,赚多赚少都归自个小家所有。今年,轮到了老三颜新华“坐庄”,因为年纪已大,所以店里的生意主要是儿子李南军和儿媳李亿舜打理。虽说是各做各的生意,但感情一向深厚的颜家人常常会到店里互相帮忙。

6.png

颜记馄饨的店面张贴着“百年老店”的字样,它的历史确实要追溯到上世纪初。因为“颜记百年老店”,颜家已在人民巷社区生活繁衍至第四代。

66.jpg

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为改革的春风,个体经济重又生根发芽。1982年,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几十年的颜老爷子,在人民巷社区的一口井旁落了脚,开了第一家店。说是店,其实就是搭了一个简易的棚子。

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还是那个80年代,邵阳市城区逐步启动旧城改造,原本随处可见的传统砖木结构房屋慢慢被淘汰,新的建筑从几条主干道上冒了出来,一栋比一栋高。

7.png

8.jpg

时代的大潮总会牵动每一个人的命运浮沉,颜家四兄妹的生活也一样。老三颜新华,最先决定回家帮着父母一起卖馄饨。

后来,越来越多在市场经济的阵痛后“重新再来”的人们选择做点小买卖。邵阳人,似乎骨子里就藏着能吃苦,会做生意的基因。原本只有一家馄饨店的人民巷,冒出了大大小小的摊贩,光是卖早餐的就有五六家。多亏了“摊贩经济”,人们一扫阴霾,热火朝天地干起来了,成为当年本地媒体纷纷关注的头版头条。

颜新华说道,“宝古佬”的精气神就是敢想敢干,什么时候都能找到出路。邵阳古称宝庆,宝庆人也被称为“宝古佬”。

9.jpg

10.png

“颜记”在城市的日新月异中也从小到大,虽然搬离了原址,但仍落在人民巷社区。颜家人在这里生活了百年,哪怕家族和很多邻居一样,慢慢开枝散叶,很多人从老巷子搬进了新地方,哪怕走南闯北,但他们的根仍然在这里。

12.jpg

11.jpg

短短800米的人民巷已被划分为了人民一巷和人民二巷。一巷是小商贩的天地,开满了日杂、零食、餐饮等各种店铺。每天天微亮,挑着担子赶最早一班车到城里卖菜的农民已经到位,开始不慌不忙地整理着刚采摘下来的豆角、茄子、南瓜等蔬菜。二巷则是静谧的居民区,没有及时更换的门牌号、废弃的公用电话亭、手写的店铺招牌……俯拾可见老宝庆城的时代侧影,一个城市的历史根系继续在小巷中延伸。

13.png

14.png

这吸引着那些吃颜记馄饨长大的邵阳人经常回到人民巷,寻找乡愁的味道。刘冬红的女儿如今定居香港,前不久女儿带着丈夫孩子回老家,每天的早餐只吃馄饨。这份对馄饨的喜欢来源于母亲刘冬红的潜移默化。

出生于1951年的刘冬红,从小在人民巷社区长大,和颜家四兄妹都是老相识。上世纪70年代虽进入邵阳市佘湖山电动工具厂做事,但每逢周末,总要携夫带子骑着单车,一家人从佘湖山赶回来吃上一碗颜记馄饨。

15.jpg

颜记有一独门的馄饨手艺。今年82岁的邓老爷子,吃了60多年的颜记馄饨,从1毛8一碗吃到10元一碗,他说,这家的馄饨一直是那个味道。邓老爷子如今跟着儿子迁居深圳,但只要回到邵阳,就一定要吃口馄饨,吃上了才有回家的味道。

人民巷的儿女们走出了巷子,一如过去走南闯北的“宝古佬”,从逼仄的山水间闯荡出广阔的新天地。但无论走得多远,他们都记得来时的路。

17.jpg

上午八九点,是颜记馄饨店最热闹的时间段。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每天,在颜记馄饨店这家小小的早餐店穿梭的人群,有慕名而来的新食客,但更多的是老食客。

一群色彩亮丽的阿姨风风火火地走进店里,穿着一身绿衣服的金阿姨点了6碗馄饨,并张罗着姐妹们坐下。今天是金阿姨的生日,她们舞蹈团约定好了,每当谁过生日都要到颜记馄饨店请大家吃一碗馄饨。

18.png

年轻时,她们分布在邵阳市各个工业街区的纺织厂、发动机厂等不同工厂工作。退休后,她们在北塔公园相遇,却意外地都知道这口馄饨的味道。

工厂,是一代邵阳人的集体记忆。作为“三线建设”时期的老工业基地,湖南第一台汽车、第一台洗衣机、第一台计算机……都诞生于邵阳。这里有着光辉的历史和成就,在鼎盛时期的1990年,全国41个工业门类里邵阳占了39个。

19.jpg

颜记馄饨店即将走入百年,很多老食客们也到了暮年。有时,李亿舜会端着馄饨给那些行动不便的老食客送上门。

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馄饨在巷子间穿行,但和几十年前,颜老爷子挑着160多斤的担子走街串巷叫卖的场景早已大相径庭。一碗馄饨不再是用来打牙祭的“奢侈品”,人人都能吃得起。

20.jpg

出生在抗日战争胜利那一年的胡楚哲,住在距离颜记馄饨店不到10米的地方,家门口摆满了老伴种植的花花草草。

胡楚哲喜欢坐在家门口乘凉、闲聊,他看着颜记馄饨的变迁史,也看着人民巷社区狭小的巷子拓宽成三四米的单行道、甚至双行道,社区里林立的厂房变成了一栋栋居民楼。“大变样啊!”他笑着说。

人民巷从旧时光走来,向未来出发,“咀嚼”一切变化的事物,生长出自己的“血肉”。

21.jpg

在这里世代生活的人们,眼见着一间间砖木结构的老房子“生出”一座座生产厂房,又看着厂房变成一栋栋居民楼。在这持续变化之中,看似最脆弱、渺小的馄饨店却蹚过了近百年飞速前进的时光。

有千年历史的宝庆府有太多过去可以追忆,也有无数未来可以展望,尤以千千万万像颜家四兄妹一样,从一点一地的小本小店,一步步成长为足迹遍布世界、总资产已逾4万亿的“邵商”群体。他们,才是宝庆城藏富于野、厚积薄发的“人民巷”。

向历史更深处漫溯,是为了探寻一座城市的灵魂。放眼当下和更开阔的未来,一群鲜活的群体正在波澜壮阔的湖南民营经济发展史上熠熠生辉。而那些过去的滋味,与现在的故事,做馄饨的和吃馄饨的人,好像都知道。

宝庆自古风华。

出品人:贺永祥

总策划:肖世锋

执行策划:周逸峰 杨抒怀 秦楼 周世琦 郑江晖

设计:谭文平

素材支持:曾珍 姜姿

外联:吴思静

鸣谢:湖南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

来源:红网

作者:李丹 杨怡晴 杨抒怀 龚子杰 曾珍 姜姿

编辑:郑江晖

本文为常德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d.rednet.cn/content/646843/64/14288972.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头条
  • 看点
  • 时政
  • 社会
  • 区县市
  • 乡镇街道
  • 公示公告
  • 教育
  • 健康
  • 房产
  • 阅读
  • 经济
  • 融媒体
  • 重要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常德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