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最忆家乡酱卤香

    在外工作有些年头了,每次回家,总要带点家乡的酱卤小吃给同事朋友分享。

记得有一回,因为行程匆忙,忘了购买,到单位后,同事们的目光跟随我身前身后转了一圈又一圈,弄得我有些莫名其妙,同事们的目光绕了我几个回合后,才问道,“带的卤菜小吃呢?”我这才意识到,回家乡带点卤菜已成为我和同事们之间约定俗成的事情。

“忘记了忘记了,下次下次”,我忙说。随后赶紧请居住县城的姐姐购买一些卤鱼卤鸭卤牛肉卤鸡翅快递过来。

有了那次的“教训”,以后每次回县城,放下行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前往杨矮子店面、王饺儿店面购买一些真空包装的酱卤食品搁在行李箱,以免遗漏了同事朋友的解馋珍品,也为了满足同事朋友们对家乡酱卤小吃的认可。

每每看到同事们在一条酱板鱼、一只酱板鸭或一些酱卤肉前大快朵颐、风卷残云、呼呼啦啦如孩童般“好(音豪)吃”的模样,心底里不由得为家乡有一样还算拿得出手的特产而无比自豪。

其实多年前家乡酱卤菜的好味道早已在我心底扎下了根,来省城工作的一些年里,周末有时和家里人一起想找个地方吃吃早餐,却愣是难以找到有家乡味道的店子;有时晚上想和朋友吃个夜宵,也难有家乡酱卤极品的好味道。

于是常常和家里那位聊起二十多年前家乡县城一到夜晚酱卤飘香一座城的浓厚氛围。

酱卤味道给我留下最初印象的,是我刚刚毕业分配在一商业单位,夏天单位关门常常过了饭点,街上已是华灯初上,单位门前的夜宵摊已经摆放妥当。三俩同事便选一夜宵摊前,搬过一张小桌、几个小凳,围坐一起。

夜宵摊老板前来问候,“照旧?”

“照旧。”有同事便似对暗号一般。

不一会儿,几碟精致的酱卤菜便摆上了桌,一碟卤猪耳朵、一碟卤牛肉、一碟卤肠子、一碟卤鸭掌、一碟卤香干、一碟卤花生米。一共六七个小碟盘子,家乡的卤菜在刀功上是有讲究的,卤菜要切得细、切得薄,比如卤肠就要切得细、卤牛肉就要切得薄,而卤香干是最见工夫的。家乡的卤香干不是晒干了事,而是将豆腐切成二厘米见方、厚约两毫米的一小块一小块,首先是卤,然后是晒。将卤好的豆腐晒个五、六成干,这个时候还没到火候是不能上夜宵摊待客的。夜宵摊老板们会把晒干的香干一块块小心翼翼地用钳子夹起来,放置在灶的四周烘烤,直到烤干了水分,直到将香干一块块的烤得硬如瓦片,才用好的刀功切成薄薄的一片又一片,放置碟中,浇上特制的佐料,待到送入口中,再喝点小酒......,一天的疲劳顿消。

卤牛肉的工艺是怎样的我没法了解,但每次夹在筷子里头的,却一定是薄得看得见对面人影的刀功和精致用料。我给外地朋友介绍时朋友们总以为我在吹嘘,有“谁不说俺家乡好”、“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之嫌,但当我给他们详细介绍后,我只听得见咽口水的声音——都不作声了。卤牛肉要选上好的腱子肉,腱子肉内藏筋,当牛肉切薄到一定程度时——比如0.5毫米厚,将卤牛肉置于眼前,真有薄如蝉翼、通透照见对面人影之感。

我记得那时候一到夏天,满大街都是夜宵摊。有的夜宵摊置了一个简易的棚子,有的夜宵摊直接露天摆放,每个夜宵摊总有三三两两的客人在忙碌了一天后花个十多块二十多块钱犒劳一下辛苦劳作的身体,也有家乡人直接请外地客人上夜宵摊品尝一下家乡地地道道的美食。既节约又美味的夜宵摊,成为了那个年代家乡县城的一道风景。多年后再回县城,因为城市建设、环保等原因,满街夜宵摊的景致已不复存在。尽管取消遍地夜宵摊有各种各样的考虑,但我固执的认为,酱卤飘香的夜宵摊既是家乡最美的饮食文化,也是家乡为数不多值得“显摆”的一张名片。

品牌意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推进、科技的持续进步而一步步增强的。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乡的人们开始有了品牌意识,比如酱卤制品。记得比较早的是王饺儿酱卤食品吧,一些酱卤的鸡脚鸭翅水鱼牛肉装进了真空包装袋,进入了流水作业线,搁在了超市食品货架上。紧随其后的杨矮子酱板鱼等其他一些酱卤品牌进一步将家乡的酱卤菜发扬光大,不仅超市有售,网上店铺也可购买。每逢春节,我和家人总要到家乡卤制总店去排队购买,排队时总是看到返乡的人们十袋二十袋的往手里拎或往车上扔。

尽管县城遍地夜宵摊早已成为历史,但酱卤在家乡并不是某个人或某个店的专利。我周边就有超常酱卤手艺的人——比如岳父就做得一手好酱卤。刚来省城那会儿买下小区的房子后,我就有个想法,希望岳父牵个头,我打个下手,一起在小区租个三五平米的小门面,从安乡酱卤起步,取个“安乡X氏酱卤”啥的招牌名,一步步的做起来。也许十多年后的今天,“安乡X氏酱卤”早已像茶颜悦色一样,在省城已是连锁一片。但那时因为岳父尚未退休,我也有份小事做,只是数次在家里当着岳父女儿的面嘀咕嘀咕,并未成真成行。但这些年来,我们一直享受着岳父精心烹制的酱卤美味。每次回家乡,总要带些岳父用心制作的酱卤牛肉等回家。

近年来每次回到家乡,总要邀约三俩好友,找家酱卤菜品极佳的小店,以解心里潜藏着的对家乡酱卤的无限思念。

前不久,家乡成功创建“中国酱卤之乡”,又开始打造以酱卤为特色的安乡不夜城,不由勾起了我对多年前遍地酱卤夜宵摊的回忆。曾经我只是固执的认为,那些酱卤夜宵摊只是一个县城的文化,却从未想到过家乡酱卤与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名字紧密相连。我以为,安乡酱卤不夜城的打造定是庚续于我记忆中的遍地酱卤夜宵摊,却又不止于记忆中的那些夜宵摊。值得欣慰的是,家乡终于找到了极具基础、极具人气、极具活力、极具品牌效应的支点。“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大家合力轻轻一推,我的家乡——“中国酱卤之乡”一定会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王锐,湖南安乡人,省作协会员,各类作品散见《小说选刊》《散文选刊》《读者》《应用写作》《健康报》《新湘评论》等,著有《醒着的村庄》。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王锐

编辑:朱志姣

本文为常德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d.rednet.cn/content/646743/60/13090354.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头条
  • 看点
  • 时政
  • 社会
  • 区县市
  • 乡镇街道
  • 公示公告
  • 教育
  • 健康
  • 房产
  • 阅读
  • 经济
  • 融媒体
  • 重要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常德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