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尹中立:“一户一房”应成为中国的基本住房制度

  201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建立房地产市场的长效机制,并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指导思想。笔者以为,如果将“一户一房”制度确立为我国的基本住房制度可以很好地贯彻中央的这一理念。

  一、为什么要实行“一户一房”制度?

  “一户一房”制度是指一个家庭(包括一对夫妻和其未成年子女)只允许拥有一套带有政府补贴福利的住房。国家对居民属于计划内指标的住房采取低土地成本及低税收政策,而对计划外住房采取惩罚性的高费、税政策。国家应该通过立法的形式(如《住房保障法》)规定每个公民享有政府减免税、费的住房标准,将之确定为公民的基本住房保障。基本住房保障之外的部分实行完全的市场化,为少数富有阶层提供高端的居住消费。

  “一户一房”制度的理论基础是我国的土地公有制。既然土地是公有制的,每个公民应该可以平等地免费享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在人多地少的国情下,“公民平等地免费享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可以定义为“拥有一套带有政府补贴福利的住房”。

  我国宪法规定“农村居民可以依法拥有自己的宅基地”,但没有规定城镇居民同样的权利,其原因在于宪法起草时城镇居民享有实物福利分房的权利,没有必要对城镇居民在土地所有权方面作专门的规定。但时过境迁,有必要考虑对城镇居民的土地所有权作专门的明确。

  土地公有制是我国的立国之本,也是立党之本。

  值得警惕的是,今天城市住房存在的一些问题:(1)今日之城市居民都热衷于房地产投资,房价的长期快速上涨拉大了有房者与无房者之间的财富差距,导致了新的阶层分化和对立。(2)今天的商品房已经或即将成为城里居民的命根子,没有能力购买住房的人恐怕永远没有机会购买属于自己的住房,而高价入市者中也将被沉重的还贷负担所碾压。

  有人认为,应该通过租房的方式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此观点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也无助于社会的稳定。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追求家庭稳定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美国人可以租房过一辈子,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我国的古人云“有恒产者有恒心”,让大多数中国人拥有自己的住房,也有助于社会稳定。

  二、住房制度设计的国际经验

  从全球来看,住房紧张、房价快速上涨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产物,各国都有类似的发展阶段,参考国外解决住房问题的经验或许能给我们的住房制度设计提供更多的启示。

  第一个遭遇住房问题的是英国。19世纪末英国房地产价格飞涨,老百姓怨声载道,广大劳工阶层希望政府出面干预住房市场,但当时英国的主流思想是经济自由主义,“小政府,大市场”是英国的传统,让政府干预住房市场是不符合英国的正统思想的。当城市化、工业化迅速发展,该政策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当大量农民涌入城市,使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导致房价高涨。由于房价太高,绝大多数城市居民买不起住房,只有租房。根据英国1914年的统计,城市人口的90%为租房居住。城市内经营住房出租的资本家普遍采用高房租来剥削广大租房居民,激化了社会矛盾。恩格斯早在1872年就写过《论住宅问题》的著作,称当时的住房供求矛盾为“住房灾难”。

  由于住房问题太突出,代表劳工阶层的政治势力逐渐占据了上风。1915年英国国会通过《租金上涨和抵押贷款法》,其基本思想是:建立一个政府支持(含政策支持和经济支持)与居民合理的住房消费相结合的住房制度。主要措施是:

  1、出租房屋的房租由当地政府或议会来确定,出租房屋的房主无权自定房租价格。

  2、不能随意买卖二手房,多余的房屋只能卖给政府或租住该房的居民。卖给政府的房屋成为公房。

  3、新建的住房由政府投资建设公房,然后将公房以合理的价格租给居民居住。

  上述第一、二两条政策措施很有借鉴意义。当然,我们不能把住房制度再回到我国以前的福利分房的老路上去。但我们应该吸收英国实行现代住房制度的精髓,现代住房制度的核心思想就是政府对住房市场积极干预。政府必须设法解决占人口大多数的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这不仅是英国的经验,也是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共同经验。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房地产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来源:网易

编辑:白玲川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头条
  • 看点
  • 时政
  • 社会
  • 区县市
  • 乡镇街道
  • 公示公告
  • 教育
  • 健康
  • 房产
  • 阅读
  • 经济
  • 融媒体
  • 重要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常德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