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综合 据常德日报报道
记者 李白 通讯员 陈青
“救治救助贫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1.1万人,改扩建精神卫生服务机构20家”,2015年3月1日,翻阅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的《2015年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意见》的通知,市康复医院院长李南璋看到项目指标的第八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救治救助工程这行字时为之一振,分解到常德市,今年要救治救助贫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900人,改扩建精神卫生服务机构1家,“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是一个非常弱势的群体,这是他们的福音啊!”他说。
去年,我市有393名贫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获得了救治救助,常德市康复医院和澧县精神康复医院2家精神卫生服务机构都完成了改扩建,救治和救助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可以说是“守得云开见月明”,能给患者带来更多的实惠和光明。
俗话说“菜花黄,人发狂”,温暖四月天,市康复医院的精神科门诊又开始“热闹”起来,精神科门诊、住院病人明显增加。截至2014年12月底,全市累计筛查检出并录入《国家重性精神疾病基本数据收集分析系统》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有2万多名。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的数据显示,中国重度精神病患者人数超过1600万。
在这个群体里,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家庭关爱不够、群众对精神病人认知恐惧等原因,铁笼和绳索成为大量重症精神病人的最终“归宿”。事实上,精神疾病和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一样,病程长、较难根治,但如果能早发现、早治疗,完全可控、可治,并且完全能回归社会和家庭。
去年,我市被省卫计委推荐为国家级精神卫生综合管理示范区的全省唯一申报单位,那我们有着怎样的探索和经验?
解治篇
救治救助重性精神疾病患者
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成年人群精神障碍患病率还仅为2.7%,到了2009年,这个数字则达到15%,几乎在每个人身边,都有精神障碍患者的存在,并且比例还在上升。
由于缺乏对精神疾病的了解,很多病人不知或不愿求医,病情往往加重。他们长期失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部分患者被关锁起来。
42岁的津市市人陈军(化名)是其中一个。陈军患上精神疾病有20多年了,因为行为举止怪异,常年被链子锁在家里。据其家人介绍,1996年时陈军曾住院治疗过,后来也在母亲的督促下坚持吃药,情况有所好转。但自从10年前母亲过世,父亲也年事已高,家里一贫如洗,他便没有再吃药,从此陈军的精神状况越来越差,经常到处乱跑,有时影响到了同村村民,所以亲戚不得已用链子把他锁在家里。去年4月,市康复医院医生在津市巡诊时,发现经济条件极差的陈军,随后将其接到医院,为他进行两个月的免费治疗。
“2014年省委、省政府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救治救助项目纳入‘为民办实事工程’,像陈军这样的患者,全市救治救助了393人。”市卫生局副局长彭元军说,“为针对当前精神疾病高危发病的人群特点,我市采取多种途径和渠道,积极争取国家和社会资金,让更多的贫困重性精神病人享受到了免费的医疗救助服务。”近3年来,我市救助站启动中心城区重性精神病人救治救助行动,共免费救助严重精神障碍患者300余例。从2004年开始,中国残联专项彩票公益金贫困精神病医疗救助项目在我市开始实施,共支出彩票公益金精神病患者康复经费94.5万元,有1800多名贫困精神病患者享受到了免费的送药服务、60多名患者享受到了免费的住院救助。
“因为多数精神病患者特别是重症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治疗,所以目前的保障水平仍然十分有限。”彭元军表示,“我们的目标是,依托现有资源,建立完善的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服务体系,形成医院——社区相衔接的康复服务模式;并优化整合医疗资源,使贫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门诊和住院医疗费用自付比例最终不超过10%,进一步提高精神障碍患者医疗救助的保障水平。”
解助篇
管理治疗工作走上规范有序的良性轨道
今年,省卫计委启动了全省重性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第一阶段工作已完成。4月22日上午8时,在记者赶往市康复医院之前,该院的重性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队刚刚启程,开展第二阶段流调工作。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方面要调查疾病的流行情况,得出真实准确的患病数据,为全市精神卫生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另一方面是要通过流调锻炼人才,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精神卫生工作队伍。
我市对精神疾病的流调和防治工作高度重视。常德市于2012年起被纳入“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686项目)”试点,很快建立健全了全市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管理工作体系,规范了项目组织实施、技术培训、评估与考核检查、治疗、随访管理、信息收集录入等要求和标准。
截至2015年3月,全市累计筛查检出并录入《国家重性精神疾病基本数据收集分析系统》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有23012例,检出录入率达3.91%。,专科医生对2235人有危险性行为3-5级患者提供了技术指导,对713人有危险行为倾向的贫困患者提供免费药物治疗、每季度1次的相关化验检查、半年1次的服药后免费疗效评价与治疗方案调整;对1525例贫困有危险行为患者进行应急处置,对152例危险程度高且经应急处置后的患者实施紧急住院治疗,对19980人登记在册的患者家属进行管理和护理知识培训,发放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科普资料。
“应该说,我市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治疗工作走上了规范有序的良性轨道,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市康复医院副院长黄俊表示。
解放篇
探索建立具有常德特色的精神障碍康复体系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的显示数据,精神疾病患者这个群体已经庞大到无法用界限来划分,也容不得任何抗拒与疏离,他们融合在无数的家庭和人际关系网中,与“正常人”血脉相连、肌肤相亲,但这个群体的救助方却显得“弱小”。
2013年,我国注册精神科医师只有2.05万人,护士3万人,医患比例高达1∶840,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工作、生存和心理压力。另外,救助所依赖的医疗基础设施,“一床难求”是重症精神病人经常面临的难题。全国的精神科床位数是每万人1.58张,即使在医疗条件较好的北京,病床的缺口也达6000张。
而近年来,我市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项目(686项目)和落实省政府重点民生工程为依托,紧紧抓住国家加快民生工程建设的重大机遇,有计划地把全市精神卫生体系建设纳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范畴,积极向上级争取投资项目、增加基础设施改造的财政投入,全市精神卫生基础设施、诊疗条件都逐步得到改善。目前,我市建立了由市政府召集,包括卫生、民政、残联、人社、公安、教育、财政等在内的精神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了市、县、乡、村四级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治疗和管理网络。
另外,2012年,市残联依托市康复医院还建立了一个公益性福利组织常德市残疾人联合会工疗站。据站长樊惠芬介绍,工疗站主要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服务,为他们提供职业培训、心理疏导、行为矫正、辅助教育、社交就业支持等免费康复训练,将国际领先理念“会所模式”与社会工作相结合,为精神障碍患者搭建了“医院+会所+社区+家庭”四位一体的康复平台,不仅让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状态得到了很大改观,他们还能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相应报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其实在国外精神卫生服务是一个综合体系,急重精神障碍患者出院后,一般进入社区治疗,并非像传统封闭式住院治疗那样限制自由,患者一般生活在较为自由的环境中,社区治疗的显著特点是灵活性和实用性,除进行常规治疗外,还对患者开展有关技能、就业、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训练。”李南璋介绍。
“当前我市正在推进完美社区建设,为配合完美社区建设,我们正探索建立具有常德特色的精神障碍康复体系。”李南璋表示,要充分整合现有康复资源,鼓励全社会参与,依托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开办多种形式的社区康复机构,使多数患者得到有效治疗,良好的康复,最终回归社会。
编者按
精神疾病是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病人不仅自身痛苦异常,还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据了解,我市累计筛查检出并录入《国家重性精神疾病基本数据收集分析系统》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有2万多名,加上一些诸如神经症等轻性精神障碍患者,精神疾病患者总人数在全市人口总数占了不小的比例。因为在探索和创新精神障碍预防、治疗、康复取得较好的成绩,常德市被省卫计委推荐为国家级精神卫生综合管理示范区的全省唯一申报单位。近日,记者专程到相关医疗单位和部门,走访探析关爱精神障碍患者的常德经验。
来源:常德日报
作者:李白 陈青
编辑:白玲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