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七旬老人杨自初眼中的西湖变化

图片1.png

杨自初老人(右一)面对西湖的变化,笑意溢满脸上。

图片2.png

杨自初(左)与儿子在曾经居住过的院落留影。

图片3.png

杨自初老人与家人在西湖公园留影。

红网时刻常德7月7日讯(通讯员 卿跃飞)“许多年没来西湖了,如果不是熟人带路,我都差点迷失方向了。”7月2日,是七旬老人杨自初最为高兴的日子。当天,在家人的带领下,他首次回到了阔别卅年有余的常德西湖。当他看到德仁牧业景区游人如织、柳林咀外河沿岸柳树成荫、西湖公园宛若“布达拉宫”之后,不仅感慨连连。

现年73岁的杨自初,曾于1973年举家移民西湖农场五分场定居8年。后因工作需要,他从此远离西湖,返回娄底发展。

“刚移民到西湖的时候,目之所及,均是一片荒凉替代,没有砖瓦房、没有自来水、没有砂石路,我们只能居住在低矮潮湿的茅草棚里。”站在曾经居住过的院落前,杨自初指着某处低矮的旧瓦房,向其子杨建伟——娄底某房地产负责人介绍,直到一年后,在农场党委、政府的帮助下,通过广大移民的艰苦努力,他们终于住上了砖瓦。

但湖区毕竟不同于新化山区,在西湖,广大移民最怕炎热的夏季和寒风呼啸的冬季。每到天气炎热的夏季,成群结队的蚊子便会出现眼前,稍有不慎,身上就会叮上几口,“即便点上蚊烟也无济于事。”而到了寒冷地冬季,移民们很少有过清闲,担泥土夯河堤是每天必备的“课程”。

“我们靠近柳林咀外河不远,早上可以稍微慢一点出发;一分场的移民,因为距离外河远,凌晨4点就要起床赶路,等他们走到圩堤的时候,差不多已经八点来钟。然后,大家分工合作,从规定的地方挑着沉重的泥土填充外河圩堤,无论刮风还是下雨,整个河堤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那时候,生活是苦了一点,但大家心里从来没有产生过抱怨和遗憾。可以说,西湖人的那种不怕苦不累,勇于团结,敢打敢拼的精神,曾经深深的影响了我的一生。”杨自初说,后来,尽管他携带妻儿老小离开了那片热土,并且一走就是整整30余年,但是,那份西湖情节始终装在他的心里。

如今,看到西湖的变化日新月异,原来的移民相继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年轻一代大部分住上了洋楼,开起了小车,破旧低矮的总场被一排排的高楼大厦替代,杨自初情不自禁地举起相机,拍下了一张又一张美丽画面。

“有时间,我会经常回来走一走、看一看。”离开西湖的时候,杨自初深情地说。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卿跃飞

编辑:胡金贵

本文为常德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d.rednet.cn/content/2022/07/07/11502443.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头条
  • 看点
  • 时政
  • 社会
  • 区县市
  • 乡镇街道
  • 公示公告
  • 教育
  • 健康
  • 房产
  • 阅读
  • 经济
  • 融媒体
  • 重要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常德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