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常德5月30日讯(通讯员 陈前)春未尽,夏将来,又到中稻插秧季。不久前,湖南省桃源县黄石镇凉井社区新建组田间地头红绿相映,飞地上“飞”来了12名党员志愿者,为4分良田披上绿衣。
向老是这块良田的主人,更是这方“飞地”诞生与发展的亲历者,年过半百的他独自一人在家,与5亩田地作伴,同75户邻里为友,日子充实,但难免有些孤独。党员志愿者们戴起草帽、挽起裤腿、打起赤脚,一头扎进向老的田里,有的忙扯秧苗,有的运送秧苗,有的领队插秧……经过2个小时的劳作,一汪水田换上了新装,一缕陪伴的喜悦也涌进了向老的心头。
向老带领党员志愿者插秧现场。
“地理位置上来看,我们确实飞出了桃源县的属地范围,但从实际发展上来看,我们一直与黄石镇同根同生:早稻生产时,镇上带领我们集中育秧5亩;中稻赶季时,镇上又派了一支党员志愿队伍增援助力,我们真的从没被组织忘记,我们也有信心为黄石的粮食生产锦上添花”。凉井社区驻飞地干部曾斌感慨地说道。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飞地”披新绿是黄石镇坚守粮食生产安全底线的真实缩影,是充分号召全镇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坚决打赢粮食生产主动战、攻坚战的有力举措。自2022年3月以来,黄石镇党委政府高位推动、周密部署,本着“分厘必争,坚守粮食安全底线”的原则,持续深入开展“党旗飘在一线、堡垒筑在一线、党员冲在一线”突击行动,全面奏响遏制耕地抛荒、稳定粮食生产的铁军号角。
向规模化要品质,秧苗有保障。俗语有云:好稻八成粮,收成不用愁。黄石镇作为偏远山区乡镇,库区片、山区片村(居)因田块分散、地势高低错落等原因,只具备零星育秧的现实基础,村民种粮热情不高,155亩的早稻育秧面积如何补差?“山上不行,山下代育,坚决完成早稻育秧面积,我们要让种粮人有秧插。”黄石镇党委书记何哲峰在全镇粮食生产工作部署会上的表态掷地有声,党员育秧互助田由此应运而生。路子对了,就不怕遥远。40亩育秧互助田由黄石镇富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春海领办,“统一浸种、统一播种、统一管护”的三统一思路是他的种养秘诀,“按模式、细管理、保面积”是他们团队的目标宗旨,“育秧互助田不仅解决了8个村的秧苗问题,更敦促了我们合作社保质增效的坚定决心,今年共承包了2223亩水田,解决了49名留守村民短期或长期的就业问题,实实在在赶上了党的好政策。”张春海介绍道。
向互助化要面积,进度有底气。为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远景目标,黄石镇坚持做到生产计划早安排,工作任务早部署,增产措施早落实,技术服务早行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头雁作用,全面铺开互助化种粮新模式,即农耕设备互用、技术指导互享、荒田薄田互插,互助培育“育秧田”、互助认领“示范田”、互助攻坚“抛荒田”,全面完成了3200亩早稻大田种植面积。
黄石镇桃花井村位于集镇东南部10公里处,由原双桥村和桃花井村合并而成,人口基数较大,但本地务农人员少,如何破解粮食生产动员难题,是横亘在该村村支两委心中的难题。时代出人才,逆境出新招。为了遏制耕地抛荒,该村村主任贺明中带头当种粮大户,承包流转40亩水田,全力攻坚无劳动能力户、在外务工户、田块设施不全户的抛荒隐患,闲赋耕地成了抢手的“香饽饽”。”“第一次当种粮大户,是党委政府给的我底气:技术把握不准的时候,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上田手把手教我育秧,这是技术互助;农田灌溉设施薄弱时,郑峪水库2500米管道铺设项目落户桃花,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这是项目互助,互助经济催生了粮食生产的第二春”,站在田埂上,贺明中激动地说道。
清澈的山泉水滋润着这片富饶的土地,成熟的秧苗或一碧万顷,或遗世独立,伴着临夏的微风尽展身姿,欢喜地迎着秋收时壮硕的穗谷。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陈前
编辑:李彩虹
本文为常德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