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送你一扇看世界的窗——常德石门壶瓶山镇两所学校接力为残疾儿童送教上门

编者按

他们是爱的使者,他们是播洒希望的团队。决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是他们的铮铮誓言。从2018年春季开学至今,这个坚守在常德石门大山中的送教团队成员已发展至17名,他们用自己的奉献为山区残疾儿童点亮了希望之灯,新华社、湖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先后报道他们的事迹。常德市今日推出这篇报道,以表达我们对这些无私送教者的敬意。

图片

陆必文学会了使用电脑,今后的理想是自己开一家网店。常德日报记者 陈欢 摄

图片

茶几上摆满了陆必文的书和文具。常德日报记者 陈欢 摄

图片

图片

陆必文在为弟弟辅导功课。常德日报记者 陈欢 摄

图片

2018年,当时陆必文一家还住在壶瓶山镇黄莲河村,老师送一次教,最短耗时也在6个小时以上。这座简陋的小桥,是当时的必经之路。常德日报记者 游涛 摄

图片

陆必文一家租住的房子就在渫水河边,整天都能听到哗哗的流水声。常德日报记者 陈欢 摄

图片

老师在为陆必文上课。常德日报记者 陈欢 摄

图片

老师的课生动有趣,陆必文很喜欢。常德日报记者 陈欢 摄

送教:只为山里娃的求学热盼

昨日清晨,石门县壶瓶山脚,泥沙石桥北头的一栋民房负一楼里,16岁的陆必文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完成洗漱,坐在轮椅上等待送教上门的老师。“五一”小长假中,弟弟陆必恒也像往常一样早起,拿来二年级数学试卷,顺便请哥哥检查对错。

“四季的渫水声不一样”,自从搬进这个出租屋,陆必文再没出过这个不足50平方米的两室一厅,整整两个春夏秋冬,与渫水的对话,让他知晓春天雨季里的流水是“哗啦哗啦地奔跑”。客厅一侧,与隔壁房屋的间隙中用隔栏围起一个小窗台,一排花盆整整齐齐摆放着,大蒜和叫不出名字的杂草在花盆里肆意生长,长桌上有一幅陆必文前一天用彩色蜡笔手绘的盆景图,纤细的枝条向上攀爬。

“必文,我们来了!”上午10时许,壶瓶山镇完全小学教师许琳和陈芳结伴而来。身后传来老师的声音,陆必文的嘴角微微上扬。

像往常一样,两位老师分别授课。许琳老师拿出准备好的教具和教案,这一堂数学课是《认识时钟》。“一分钟能做什么呢?”陆必文跟着老师的节奏思考,观察时针分针转动,发现时和分的关系,很快掌握知识要领。在老师手写的课堂练习纸上,他一笔一笔认真地填空,字迹工整。授课时间也一分一秒匆匆而过。

“你知道‘花中四君子’指的是哪四君子吗?对了,就是梅、兰、竹、菊。上一节课我们学了梅,今天我们就来学竹……”语文老师陈芳根据陆必文所达到的五年级学力,选择了一首古诗课程。“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陆必文轻声跟读,并对“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句意表示疑问。

爸爸陆万里和妈妈马敏站在一旁,眼里满是欣慰。他们知道,这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孩子对学习的渴望超乎寻常。

1岁多时仍不会抬头、不能走路的陆必文被带到石门、常德、长沙等地寻医问药,医院给出“先天性骨骼畸形、双足外翻、全身肌无力”的诊断。山里人称之为“软宝宝”,残联鉴定“一级肢体残疾”。

“要看书,爱学。”只有小学文化的父母只能尽其所能,5岁时,妈妈教他一些算术和拼音,买来字帖让他临摹。9岁时,他自学画的加菲猫和爆米花卡通画惟妙惟肖,之后他还配上几行画外音——爆米花比鲜花更好的是,闻起来香,吃起来更香!

谈起上学,马敏说:“想过送学校,一是担心他影响其他人,二是他自尊心强。”这些年,他坚持自己吃饭,冬天衣服厚实了,饭勺喂不到嘴里,他默默流泪跟自己较劲,也不许家人帮忙。12岁之前,陆必文没有上一天学。

发现:不放弃每一个折翼的孩子

“教育扶贫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为落实教育扶贫政策, 2017年,石门县进行了一次大摸底。” 壶瓶山镇副镇长杨晓介绍,当时全镇摸底结果是6至15岁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无法进入义务教育学校就读的有8人,目前为6人。

2017年的寒假,壶瓶山镇南坪完全小学全体教师为这次摸底展开全员大家访活动,老师分3组跑遍了南坪完小辖区内的9个村庄、社区。

时任南坪完小校长的张晓春回忆,途经山高谷深的黄莲河村时,半山坡上的一栋低矮小木屋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房屋四周被收拾得干干净净,两位老人站在木屋前。淳朴的山里人见到满头大汗的年轻人,邀请进屋歇会儿。家访老师们跨过半米高的木门槛,意外地见到一个歪着脑袋坐在角落里的孩子,他正用一根竹枝逗着桌上的小猫。几个陌生人的“闯入”,孩子显得有些慌乱,眼神总是闪躲,询问也不吭声。

奶奶告知,孩子叫陆必文,有一个弟弟在壶瓶山镇上读幼儿园,父母一边照顾弟弟上学,一边在镇上打零工维持生计,家里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他全身都没力,头低下来了就要帮他抬上去;每晚睡觉需要帮他翻身10来次,现在越来越大,我们都搬不动了;猫儿碰着他的脚,他都疼得受不了……”奶奶泪水涟涟。

决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学校向主管部门汇报陆必文的情况后,得到“建立完善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制度,探索送教上门实施办法”的回复。考虑到学校只有13名教师的现实情况,送教任务只能完成学校各项工作后挤休息时间进行,而教师大都来自外地,周末还想回趟家。于是,送教的责任落在了校长张晓春和本地老师、教导主任曹金霞的肩上。2018年春季开学,张晓春、曹金霞和熟悉路况、主动请缨的退休教师陈从国一道,开启第一次送教之路。

然而,送一次教谈何容易。学校距陆必文家20余公里,到他所在的村需翻越高差600余米的大山,租车抵达山脚后,还得步行4公里左右的羊肠小道,且多是直坡。“坐车50分钟,步行那段路,长期登山的人也需要1个半小时,送一次教往返至少6小时。”曹金霞说。

下了雨,送教就更难,因为峡谷有一条小河是去往陆必文家的必经之路,雨后涨水,淹没了河里放置的几个大石阶,必须蹚水过河。有一次雨下了半个月,雨过初晴,送教不能再等,张晓春和曹金霞赶紧出发。来不及适应倒春寒,她们脱下鞋袜,卷起裤管,探进河中。刺骨的河水没过了小腿,水流湍急,她们手牵手颤颤巍巍抵达对岸,相视苦笑着坐在草地上,冻麻的双脚十来分钟才恢复知觉。

从第一次的生疏不敢直视,第二次的一问一答,到第三、第四次后,陆必文开始微笑打招呼问好,再到放下防备后的畅所欲言。每一点变化都在送教老师们的眼里,也成为她们送教的动力。记得第一次送教结束时,陆必文曾悄悄问老师:“下次还来吗?”得到老师们肯定的回答:“来,一定来!陪你,给你说说外面的世界。”一年多时间,两人一月两次送教,从未间断。

2018年年底,张晓春询问陆必文的新年心愿时,他小声说出“想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县公路局驻黄莲河村工作队队长吴建忠了解陆家和送教情况时,得知学校教师为陆必文筹款购买电脑的事情,立马伸出援手。2019年1月3日,一台崭新的电脑送到了陆必文家中。相对于握笔书写的力度,敲击键盘对于陆必文来说轻松许多。

接力:两所学校的17名教师深山送教

“2019年4月1日,星期一,晴。我今天到门外去了,然后老师来了。”

“2019年4月25日,星期四,晴。我下了山,和爸爸妈妈弟弟一起住。”

……

有了电脑,上了几堂电脑课,陆必文能建文档打字。老师们鼓励他记日记,哪怕是短短几个字。

陆必文记得,那天亲友邻居们用两根竹竿绑着藤椅把他从黄莲河村老屋抬下山,足足花了1个多小时,几次颠簸差点跌落。再辗转坐车抵达现在的住处壶瓶山镇泥沙社区,他和家人们都捏了一把汗。这是他10年来的第一次下山,他害怕出门。

2019年秋季开学,送教接力棒递给了辖区内的壶瓶山镇完全小学。学校制订了《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活动方案》,由1名学校行政和2名老师组成送教小组,每月送教2次,每次2课时,给陆必文送教的教案也是“量身定制”。

田一茵曾送教英语,有时利用午休时间来上课,她说,见到老师,陆必文“眼睛里放光”。

李凯淋对“一点就通的好苗子”陆必文赞许有加,“送教间隔时间长,老师们会默契地多准备一点授课内容,看他身体状况好时多上一点。”

许琳说,“感受到南坪完小送教老师的艰辛,通过送教,我们老师也得到了锻炼。我们会继续爱护必文,只觉得能为他做的太少……”

“未来开个网店,卖家乡特产,减轻父母的负担,我喜欢画画,希望美术课能多一些……”陆必文说出愿望。

时至今日,两校送教名单上已记录下17位老师的名字:张晓春、曹金霞、白丽、肖晓、车娅琴、刘婷、尹梦娇、谷慧琴、李亚庆、苏虹、尹雨雨、陈芳、杨玉洁、田一茵、梁婷、李凯淋、许琳。

壶瓶山镇中心学校校长郑家武扎根山区教育28年,他是许许多多山里娃通过学习改变人生的见证者,该镇6名特殊孩子由4所学校进行义务送教,他坦言:“只要他们想学,送教上门的接力棒会一直传递下去。”

来源:常德日报

作者:韩冬 游涛

编辑:陈妍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头条
  • 看点
  • 时政
  • 社会
  • 区县市
  • 乡镇街道
  • 公示公告
  • 教育
  • 健康
  • 房产
  • 阅读
  • 经济
  • 融媒体
  • 重要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常德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