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综合 据常德日报记者 葛辉文 通讯员 汪波 报道
近日,常德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胜利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常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为深入了解规划有关情况,本报记者对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徐荩进行了专访。
记者:徐主任您好,非常高兴您能够接受这次专访。五年一规划,是我国的一项制度性安排,也是我市的一件大事。这几天,我专门了解了市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的“十四五”规划,目标十分清晰,重点非常突出,社会反响很好。据悉,《规划纲要》的全文后期也将向社会发布,大家都想提前了解一下规划的有关情况。
徐荩:您好,很高兴就“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与大家进行交流。五年规划编制,是在市委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监督支持下,市政府根据《中共常德市委关于制定常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结合社会各界的意见,对全市中长期发展目标、重大生产力和资源要素配置等作出布局安排。市发展改革委作为市政府的组成部门,具体承担牵头编制任务。
规划编制自2019年6月起,历时1年半,经过前期研究、形成思路、征求意见、会议审议、审查批准等一系列程序,集中体现在“三个过程”:一是体现战略意图、群众意愿的过程。首先是服从服务于国省战略部署,把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湖南“三高四新”战略作为规划的重要指针,力争在实施“三高四新”战略中作出常德贡献。其次是贯彻市委《建议》,确保市委《建议》确定的目标要求和任务举措在《规划纲要》中得到贯彻体现。再次是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感知群众需求新的变化,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真正实现规划编制依靠群众、为了群众。二是广泛汇聚众智、凝聚共识的过程。动员大会召开后,开展了17个重大课题研究,组织市、县两级编制了38个专项规划、15个区域规划。去年底,委托专门机构开展线上线下问卷调查,汇集意见建议近千条。规划形成征求意见稿后,分别召开院士专家、代表委员、企业家、区县(市)等一系列座谈会,汇集意见建议300余条。12月以来,分别提交市政府常务会审议、市政协主席会协商、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市委常委会审议和市人代会审查通过。三是积极向上争取、挤进“笼子”的过程。为了争取更多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诉求、重大改革试点挤进国家和省里“笼子”,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数十次带队赴省进京汇报衔接,全国和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利用各种机会全力为常德“十四五”发展鼓与呼,很多热心的常德籍人士通过各种渠道向上建言,力争上级规划更多体现常德元素。
记者:这一次五年规划与以往不同,不仅对未来五年进行了谋划,还对2035年进行了展望,大家都非常期待,请徐主任为我们解读一下2035年的远景目标。
徐荩:“十四五”的确不同以往,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性节点,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根据国家和省里要求,各地在研究目标时,首先要研究2035年现代化目标,然后分解提出“十四五”阶段性目标。
在2035年远景目标中,有一些目标与中央和省委的《建议》是一致的,比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等,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也是在“全国一盘棋”中必须完成的任务。与此同时,我市也提出了GDP迈入万亿俱乐部、中心城区人口达到160万人等一些个性化的目标。关于GDP迈入万亿俱乐部,我们综合考虑疫情及国际环境的深远影响,通过模型对未来15年经济进行了预测,预计可达到10030亿元,年均增速在6.8%左右,这与常德的市情实际和发展潜力是基本匹配的。关于中心城区人口达到160万人,目前我市城区人口在100万人左右,按照过去十几年增速测算,并考虑市城区区划调整等因素,预计可以达到160万人的目标。
记者:一个五年规划通常有一个引领性的响亮口号,“十三五”是“一三五”,“十四五”是“一二三”,您能给我们解读一下吗?
徐荩:“一三五”就是“一个中心”发展定位、“三个迈进”发展目标、“五个常德”发展路径。回顾过去这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实施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经济总量达到3750亿元(预计),黔张常高铁建成通车,常益长高铁加速建设,市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00万人,建成装备制造与军民融合、生物医药与健康食品两个千亿产业集群。应该讲,“高铁时代”“大城市时代”“千亿产业时代”的发展目标基本达成。
站在“十四五”这个新的历史节点上,常德到底举什么旗,达到怎样的目标,提出怎样的响亮口号,是我们在规划编制中重点考虑的问题,也就是规划编制必须做到纲举目张。经过10多轮反复研讨,最终确定了“深入推进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明确‘一个中心’发展目标,构建‘两个枢纽’发展优势,打造‘三个基地’发展平台”的总体要求。
“一个中心”,即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具体内涵包括区域产业中心、区域消费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区域教育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也就是说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需要多个子中心作为支撑。在规划编制期间,我市曾提出省域副中心、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等多个定位,市委、市政府也多次积极主动向省里争取承担省域副中心的职能,省委、省政府综合考虑城市体量以及与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联系等因素,未将常德纳入其中。但这并不影响常德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信心和决心,相信只要胸怀目标、脚踏实地,通过一个五年、两个五年持之以恒抓产业、促开放,常德的资源集成力、城市辐射力、综合影响力一定会有质的飞跃,一定能够承担起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桥头堡和泛湘西北地区核心增长极的职能,一定能够把常德建设得更加美好。
“两个枢纽”,即建成区域性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现代物流枢纽。常德在水运繁华年代被称为“川黔咽喉、云贵门户”。随着高速公路、高铁快速发展,湖河港汊制约了公路、铁路发展,交通渐渐成为常德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是湖南少有的全境未通350km/h高铁的地级市,域内部分城镇成为依靠渡船相连的“孤岛”。在一定程度上,交通区位条件已经成为了制约常德跨越发展最大的障碍。基于此,规划把交通和物流的问题摆在了前所未有的位置,既作为发展要求、发展口号来提,也作为“十四五”规划主要任务的首章第一、二节进行阐述。建设区域性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主要依靠铁、公、水、空四个方面作支撑。高铁方面,是形成“一枢纽四通道”格局。“一枢纽”即建设国家高速铁路网区域性枢纽,“四通道”即厦渝通道、呼南通道、长江南岸通道、武贵通道在常德交会。高速公路方面,是形成“五通道四连线”格局。即G55二广高速(东常高速、常安高速)、G56杭瑞高速(常岳高速、常吉高速)、G59呼北高速(炉慈高速、官新高速)、G5513长张高速、G5517长益常复线五条通道,以及沙安汉高速、张桃高速、盘石高速、安慈高速四条区域连接线。水运方面,是“一港两区三航道”格局。“一港”即常德港;“两区”即德山港区和津市港区,同时兼顾陬市港区、深柳港区;“三航道”即松虎、澧水、沅水航道综合整治,特别是加快实施松虎航道综合整治工程,打通洞庭湖第二条入长江黄金水道。航空方面,是建设区域性航空枢纽。包括顺应高铁分流客运趋势,增强桃花源机场货运功能,并培育通用航空市场,全力申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等。建设现代物流枢纽,主要是布局形成“三区四网”:“三区”即德山及斗姆湖、津澧新城、西部新城三大核心片区,“四网”即形成物流设施网、开放平台网、城乡配送网、物流供应链信息网支撑体系。
“三个基地”,即“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生态农产品基地”“全国大健康产业基地”。前面两个基地容易理解,这是常德的根本所在、优势所在。建设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一方面是呼应湖南“全国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高地需要多个基地作为支撑;另一方面,常德制造业门类齐全,四大千亿产业中有3个属于制造业范畴,有一大批重点企业作支撑,加上近两年招商引资和产业链培育形势较好,常德具备成为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条件。建设全国生态农产品基地,既是落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也是放大常德传统优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品牌引领、供给创造需求的需要。建设全国大健康产业基地,则是顺应人民群众健康生活新期待,发挥常德区位、生态、文化优势,布局发展以医疗、康养、文旅、度假、银龄经济等为主体的大健康产业。
记者:确实是这样,做好一个规划,必须做到纲举目张。下面我想问一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津澧什么时候才能实现融合发展。
徐荩:你提的这个问题,既是一个局部问题,更是一个全局问题,需要从全市整体来审视。近几年来,省、市、县各个层面都十分关注津澧融合、中心城区首位度、县域经济的问题,这也是近期社会各界议论比较多的话题。大家都知道,我市经济总量虽然排名全省第三,但是中心城区体量规模相对靠后,我市在向省里争取省域副中心城市定位时,除了区位条件外,主要原因就是城市体量与岳阳、衡阳存在差距。为了有效解决我市城市中长期发展问题,有必要抢抓国家支持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历史性机遇,加快做大市中心城区,推进津澧融合发展,形成沅、澧两水“一主一副”的区域发展格局。《规划纲要》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考虑,总的原则是把立足点放在“以人为核心”上,把切入点放在“科学处理中心城区与县域发展关系”上,把落脚点放在“重构城镇发展格局、重塑经济版图”上,这样做既呼应了国家政策要求,又契合常德发展实际。从津澧的层面,主要是推动津市与澧县行政合并,加速津澧融合发展,打造人口超60万人、面积超60平方公里的市域副中心。从市城区的层面,利用津澧合并腾出的行政代码,形成“一城三区”的主城区发展格局,激活主城区发展活力、拓宽主城区发展空间。大家关注得比较多的市城区具体怎么划分、津澧何时能够行政融合的问题,目前还在研究论证之中,基本原则是坚持总体平衡、局部调整,科学规划、优化布局,城乡联动、服务均衡,产城融合、协调发展,积极稳妥、统筹推进。
记者:除了区划调整,大家关注最多的应该是襄常高铁走向的问题,您可否为我们谈一谈?
徐荩:我们在规划中提出“布局呼南通道襄常双通道,优先推进襄荆荆常段建设”,主要考虑了三个因素:一是确保多条高铁通道在常德交会,形成区域性高铁枢纽,显著提升资源集成力;二是带动津澧新城发展,建设市域副中心,打造常德融入长江经济带的桥头堡;三是兼顾石门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了襄常高铁西线通道以及襄常高铁与张吉怀高铁联络线,在全市范围形成东西互济的“双通道”。在征求意见过程中社会各界对这一布局还是普遍认可的,在市人代会审议时也得到了一致通过,这说明了这是站在战略的高度和全局的角度提出的最优选项。
记者:我关注到,前段时间发布“一张图读懂‘十四五’”中提到了人口发展问题,您对人口问题怎么看?
徐荩:对于人口人才的问题,我们不能孤立看待。它实际上与形成强大区域消费市场、建设教育强市、提升创新能力、构建城市竞争优势息息相关。近年来,常德人口呈现“双下滑”趋势,同时老龄化程度排名全省第一,已经影响到人口结构、产业用工和城市活力,这是不容回避的,也是其他同类市州共同面临的问题之一。人口和人才关乎城市的兴衰,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最重要的竞争力,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所以我们在规划中给予了高度关注。规划提出,将大力发展产业和引进组建高等院校作为扩大人口基数的优先选项。一方面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辟创新创业渠道,降低生产生活成本,显著提升产业对人口人才的吸纳能力;另一方面是提升高等院校规模层次,力争形成10所左右规模高校集群,在校学生和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这样布局,既对提升消费能力有直接拉动作用,也有利于改善全市的人口结构,还有利于汇聚科研院所,打造成为科教科研资源富集地区。此外,我们还对大力提升人口质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出了规划安排。
记者:乡村振兴第一条,是推动乡村组织起来,规划为何这样考虑?
徐荩:在征求意见和对上汇报过程中,大家普遍认为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这说明了常德的农业农村工作有基础、有位置、有影响。但客观分析,我市农业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并不高,品牌存在散弱小问题,市场主体和老百姓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还不够强。“十四五”期间,为了抓住国家加大乡村振兴投入力度的政策利好,加快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起来,《规划纲要》第十章明确提出“闯出乡村振兴新路子”。既然是新路子,那么城乡的格局一定要新,生产的方式一定要新,产业的模式一定要新,农村的面貌一定要新。实现“四新”的目标,我们认为首要任务是把农村有效组织起来。这里所指的组织起来,既包括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又包括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还包括农民组织化程度。只有推动农业生产关系由小农生产为主向高度组织化转变,才具备构建现代精细农业体系的基础,才能实现农村产业与广阔大市场有效对接,才更有利于实施“三品”工程、推动品牌农业走出去,这也是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重振洞庭湖鱼米之乡品牌的根本出路。
记者:规划实施保障中,专门提到了提升资源动员和配置能力,您怎样来解读?
徐荩:过去编规划,思考最多的是怎么把规划编好,至于实施的问题,我们思考也不少,但受各方面条件的影响,一部分目标没有达到预期。这次为了编好“十四五”规划,前前后后1年半的时间,可以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最后仅仅形成了一个规划本子却不能很好实施,就有可能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就会下降。为了把这张五年蓝图变成现实,规划在实施保障一章中,专门提到了提升资源动员和配置能力。为什么这么提,是因为规划最基础、最关键的是资源配置,实施规划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整合资源、配置资源的过程。整合资源,就是要通过向上争取、政策工具、改革创新等手段汇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土地等资源要素,整合做大资源总量;配置资源,就是最大限度发挥各类资源作用,实现高效率、高质量发展。并且,我们在规划中还提到了加强规划组织实施和监测评估考核,其中重点是考核资源动员能力、政策工具供给能力和规划实施情况,实现层层传导压力、逐级压实责任。如果这种做法能坚持下来,对于规划实施的重视程度将会完全不一样,规划推进也会顺畅很多。
记者:规划提出要实施“7712”项目投资计划,这是指什么?
徐荩:对于市、县两级规划来讲,项目谋划、储备是重中之重,没有项目作支撑的规划只是一个“空壳”规划,也无法操作。我们在编制项目库过程中,按照契合方向、发展必需、有投资来源、与地方财力总体适配的原则。经过多轮反复修改和征求意见,形成了“七大工程、700多个项目、1.2万亿元投资”的项目总盘子。当然,提出项目、争取项目进入上级规划,只是项目工作迈出的第一步,后面还有大量的前期工作要做,到项目落地并真正产生效益,还须付出艰苦的努力。有的项目虽然纳入了国家和省里“笼子”,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因为国家在安排项目时,有个时间先后顺序,在2021年实施还是在2025年实施,对我们来说完全是两个概念,所以只要项目一天没开工、没建成,我们就不能有丝毫懈怠。
记者:好的,谢谢您,我相信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十四五”规划一定能够顺利实施,宏伟蓝图会早日变成现实。
来源:常德日报
作者:葛辉文 汪波
编辑:朱志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