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一角。
红网时刻常德8月14日讯(通讯员 张友亮 万娟 邢文婷)盛夏时节,满眼翠绿,茶香宜人。
走进石门县罗坪乡大龙坪村,好一个“爽”,好一个“美”:
全村森林覆盖率高达86%,“高高低低树,叮叮咚咚泉,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鸟语花香,美不胜收;1560亩茶园,如绿毯,像锦缎,似画卷,在林间,沿溪边,美轮美奂;幢幢小楼气派新颖,条条水泥硬化路“串联”农家,忙忙碌碌的村民们笑意盈盈,美景良辰,生意盎然……
大龙坪村,远离石门县城112公里的小山村,如何在国家重点脱贫攻坚区域——武陵山片区湘西北大山深处“风景这边独好”?有着怎样的成功密码?
坚守一业:咬定“一村一品”特色优势
“高山云雾出好茶”。大龙坪村,地处北纬30度“中国茶叶黄金产业带”上,壶瓶山脉腹地,气候清凉,土壤富硒,自古产茶,是“湘鄂西茶马古道”和中国名茶“宜红茶”“石门银峰”的重要成员。
1990年代初,在县乡党委政府“发展多种经营,重振茶业雄风”战略的组织和号召下,大龙坪村民心灵深处“一亩茶叶收入,相当十亩玉米收益”的致富基因被激发,“三十年谋一叶”,从此步入了事茶业、发茶财、吃茶饭、住茶楼、上茶学“茶经济”的快车道。
每年茶季,采茶、运茶、制茶、购茶的,村外、乡外、县外、省外、国外的,熙熙攘攘,格外热闹;绿茶、红茶、黑茶、白茶、青(钱柳)茶,五彩缤纷,香满全村。
大山深处的大龙坪村,成了茶叶生产、加工、交易中心,带动了茶苗、劳务、机械、餐饮、运输、快递、电子商务等相关产业发展。
如今的大龙坪,除极少的蔬菜园地、养殖青饲料用地外,全部农业用地都被1560亩茶叶“占领”了。全村8.2平方公里,6个村民小组,278户,866人,户均茶园5.59亩,成了完完全全的“一村一品”“茶叶专业村”。
茶叶加工过程。
刚采的茶叶。
坚持一流:巩固“产加贸销”竞争优势
大龙坪人深知,市场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人才、知识、谋略、规模、市场的竞争。
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多由良种、良法决定。村里免费发放茶苗、有机肥料、杀虫灯、黄板支持大家种植有机茶。为此,他们刨掉老茶树,换上了“碧香早”“槠叶齐”“黄金茶”等新优品种;每30亩茶园配置一盏太阳能灭虫灯,每1亩茶园插上20块吸虫黄板,加上菜饼、土杂肥等有机肥料的使用;条条水泥路连接农户,机耕道伸进茶园……“茶在林中,林在茶中”,茂密森林的“包围”,生物“天敌”的“围剿”,茶树健壮了,叶片肥硕了,产量提高了,病虫害根治了,劳动强度减轻了,生产成本降低了,品质保证了,收入提高了。取得欧盟和国内有机茶认证,获得了畅销世界市场的“通行证”……
2014年,大龙坪村被中粮集团、中茶集团评为先进茶叶生产基地。
2017年,大龙坪村茶叶被选为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庆祝活动纪念茶。
提高附加值,实现效益最大化,大龙坪村民一直孜孜以求着。
“算盘挂在脖子上”。精明的大龙坪村人,懂得“向外拓市场,向优谋壮大”的道理:
十年左右树龄的茶园,每亩每年可以采摘4000斤左右鲜叶,春季的芽茶可以卖出每斤70元左右的高价格;
8月上中旬,每市斤1.1元收购的机采鲜叶,每4斤左右鲜叶可以加工成1斤干(红、黑)茶,可以卖出5—20元/斤的“溢价”来;
“一台车,两个人,一部茶机,几只茶袋”,约300人组成的采茶小分队,每队每天可采茶2000-3000斤,每斤0.5元工资,每天有1000—1500元左右的收入;
约150家茶叶加工作坊,分散制茶,集中到合作社或茶厂统一销售;
本村土地面积、茶叶产量有限,就扩大到周边产区采摘、收购鲜叶,收购干茶,带动周边地区产茶、制茶,“茶园大无边,一起发茶财”;
批发销售价格有“天花板”,就加大线下直销、网上直达、电子商务销售力度。“鲜叶在外收,干茶向外销,采茶制茶‘众人拾柴火焰高’”,家庭劳动力不平衡,集中加工能力受限……“千家万户的个体化小生产,千变万化的社会化大市场”结合问题与矛盾有效缓解。
2002年以来,女村民陈丛林领办的丛林茶叶专业合作社加工厂,王君学、陈昔明的大龙坪茶叶加工厂,陈孝朗领办的五岭观茶叶专业合作社加工厂,陈井红的锦鸿茶厂,汪文兵的丹羽山茶厂,刘浩领办的鸿旭生态茶叶专业合作社,王君田领办的君田青钱柳专业合作社加工厂……7家茶叶企业,约150家茶叶加工家庭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蔚为壮观。
王君学安排女儿陈丽在长沙开起直销“茶庄”,君田青钱柳专业合作社产品网上热销,五岭观茶叶专业合作社与中粮集团、中茶集团“结亲”走向国际市场……
近年来,“家家种茶,户户制茶”,大家的茶叶不愁卖,没有后顾之忧。“烘干本村和周边鲜叶,尽收当地及邻近产区干茶”,“每亩茶叶收入保底6000元,冲刺1万元。(机)采茶工日工资500元,制(干)茶工月工资5000元,农民户均年收入超过5万元,年收入超过10万元、50万元的户,在石门县城、张家界、长沙、广州、深圳等地购房的户,不断增加中”,“媳妇儿娶进村,女孩子招婿进村,人口正增长。老人小孩在家有活干,吸收了不少外村人来打工,村里人气旺盛” ……
谈起“十九八七六”村情,现任村支部书记王贤欣如数家珍:脱贫致富100%,楼房普及率90%,机动车(含小汽车)入户率80%,存款超过10万元的户70%,大中专生升学率60%……一业致富,“小康村”美名远扬。
坚信一理:接力“耕读传家”奋斗优势
“传家耕与读,守家勤与俭;说好话,存好心;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与人为善,学高为师,勤耕苦作,读书明理,诚实守信,励志自强 ……”
走进大龙坪村每一户农家,《罗坪乡治家格言》《大龙坪村家规家训》《**氏家风家训》,悬挂在家中堂屋、客厅的醒目位置。多年来,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熏陶着一代代大龙坪人,向真、向善、向上、向美、向外、向好的精髓浸进了一代代大龙坪人的血液之中、基因之中、心灵之中。
在大龙坪村,邻里相携、互帮互助蔚然成风。
大雨滂沱中,为残疾人王圣照搬家,时任村支书、主任的冯青同志带领着大家帮忙,全身淋湿全然不顾;酷暑中,为瘫痪多年的贫困“低保”户陈集雷家义务上梁盖瓦,大家挥汗如雨未曾停歇;两次深夜,送“五保户”张祥南到医院治疗,无微不至;王某初、王某协两位“五保”老人先后生病,从送去医院治疗到去世后接回村安葬,大家奔前跑后,把无儿无女的两位老人的后事办得体体面面……2020年5月29日,47岁的“当家人”冯青同志英年早逝,倒在了带领大家致富奔小康的岗位上,全体村民一齐“休工”守灵:溪河呜咽,茶乡含悲,送行队伍蜿蜒山间,将这位“全县脱贫攻坚功臣”“全乡优秀共产党员”送进他曾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青山绿水间……
石门县人大代表陈孝朗,拿出30万元义务修路,支持儿子陈集坤在长沙创业,带领村民20多人在公司务工。
求学,大龙坪村人有着特有的执着和拼劲。陈昔明夫妇,将儿子陈巍、女儿陈蔚分别送进了湖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陈巍带领十多位村民在深圳务工拿高薪,回报家乡。杜芳枚、王先平两位老人,将孩子们送进高等学府和军营走出大山后,又鼓励三个孙子分别留学英国和加拿大,培养国际人才……
浓厚的“比、学、赶、超”氛围,激励着村民们奋发图强。
王君田,受父亲瘫痪、母亲中风多年的困扰,欠下了上十万元债务,2014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村支两委的帮助下,他毅然辞工返乡回村创业,以5万元扶贫贴息贷款起家,开发对降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三高”,特别是控制糖尿病有特效,当地丰富的野生青钱柳茶资源。注册石门县君田青钱柳专业合作社,进行加工销售“一炮走红”,产品畅销省内外,成为“青钱柳大王”。不仅还清了债务,还投资60多万元办起了茶叶加工厂,“绿茶、红茶、黑茶、青茶一起上”。2020年1月19日(腊月二十五),他娶回了漂亮的新媳妇,49岁当新郎,成功“脱单”。正在石门县进行【新春走基层】《“湖南屋脊”上的土家赶年》采访的新华社记者一行,闻讯赶来报道恭贺。2020年6月4日,王君田、田必林夫妇成为湖南日报《云上人家——“天画”罗坪开启小康生活》大型报道中《画面之三:老单身讨上贤婆娘》的主角……“脱贫致富先进个人”,“脱贫又脱单”,王君田成了享誉省内外的新闻人物和“网红”。
今年25岁的王龙岗,于2018年换下警服,背上锄头,回村创业,流转8亩低洼田养殖青蛙,与村医老爸王志云、茶农老妈刘群仙一家三口展开了“致富擂台赛”,创新的“中医药配料生态养蛙法”旗开得胜,并带动他人新建起10亩养殖基地。2020年春,谢昌普注册家庭农场,养殖山羊130只。
村庄美,村风好,村民富,大龙坪村人兴旺,活力十足。
2019年,大龙坪村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全县文明村”。
大龙坪村一角。
“深居大山,比拼山外”,罗坪乡党委负责人龙选周对大龙坪村人赞誉有加,信心满满,“他们总是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相信大龙坪村一定会在今后小康社会建设、乡村振兴战略中再展宏图,再立新功”。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张友亮 万娟 邢文婷
编辑:李彩虹
本文为常德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