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常德津市市汪家桥街道办事处新村社区居民胥金红来到社区申请年度租赁补贴,工作人员让他盯住一个刷脸机,“嘀”的一声,一旁的电脑屏幕上便出现了他的各种比对信息,申请得到“秒批”,一个月以内补贴就能到账。“现在办事确实是越来越方便了,不要带任何证明材料,也不用来回跑。”胥金红对此赞不绝口。这是津市市按照程序“简之又简”、材料“少之又少”、效率“快之又快”的标准,在全省率先打造“无证明城市”的一个缩影。
打破壁垒,23个部门实现数据共享
胥金红2013年开始申领租赁补贴,“以前要带各种证明,跑8个部门盖8个公章,确实很不方便。”如今,让他实现申请“秒批”的是津市市向大数据“借力”,打造的一个强大的数据库。今年3月,该市下大力气打破数据壁垒,归集整合户籍、税务、不动产等23家部门的44类数据信息200多万条,建立本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数据共享。通过人口普查、“诚信市民”信息采集和第三方公司检测等方式,全市干部入户调查28万人,全面清理比对婚姻、房产等使用频率较高的数据,确保数据信息精准,基本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一张身份证或“刷脸”就能查询所有信息、办理多项业务。
以办理低保业务为例,原来群众需要提供11项资料,证明自己无车、无房、无公积金等,至少3个月才能领到补助。现在,社区工作人员通过数据库就可以实现对当事人基本信息的提取和判断,群众只需刷个脸,填写一张申请表,6个工作日内即可办结,当月就能领取。
“五个凡是”,一律“无证明”办事
部门之间数据共享了,数据高速跑自然就代替了群众来回跑。为了让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津市市委、市政府经深入调研,先期选取了38项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最紧密的身份证办理、低保申领、失业登记等审批事项,将审批权限一次下沉到镇街、村居,把办事窗口前移到群众家门口,实行就近办。为此,该市投入8000多万元,新建和升级了85个镇村综合服务平台,统一配置电脑、针式打印机、钢印(行政审批专用章)等设施设备,为每个村聘用1名政务服务代办员,提升基层组织为群众办事解难的能力。
有了硬件、软件和信息化支撑,“无证明”办事便成了易事。该市打破“能查询却索要重复证明,难核实却索要无谓证明”的工作惯性,全面减少索证事项,杜绝“奇葩”证明。在全省、全市首推“五个凡是”举措:即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凡是当事人信息本级数据库能查询的;凡是需上门核实或部门会商可认定的;凡是部门、镇街、村居均无法查证的;凡是现有证件、凭证可以认定的,一律实行“无证明”办事。目前,38项下沉事项累计了减少65类证明材料,其中27项做到了“无证明办证”。
多做选择题、少做填空题
“不仅老百姓感觉到便利,也为我们基层工作人员减了负。这种创新的政务服务方式既方便了当事人,也方便了经办人。”新村社区党总支书记廖婉晨感慨地说。
“打造‘无证明城市’,并不是不需要证明,而是不让老百姓‘跑断腿’去开证明。”
津市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局长张云告诉记者,为了从实际出发,让群众“多做选择题、少做填空题”,该市为审批流程和申报材料“动手术”,优化设计表格,力求填写变“勾选”,“我们比照“无证明城市”理念完成了流程再造,经过反复论证,已经把411项依申请类事项的资料、流程、时限3个要素精减到极致。”张云拿出2017年办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所需材料,厚厚的200多页装订成了一本书,而今年同样的申报材料,只有薄薄的4页。
从“减证便民”到“不见面审批”
大刀阔斧的改革推动津市政务服务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群众和企业无不交口称赞。针对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该市还实行“首错免查”、“举报必查”、“失职严查”三项制度,为改革者撑腰、为实干者担当。并且出台办事服务失信管理办法,发现弄虚作假、恶意骗取等行为,一律纳入诚信黑名单,今后办事不能走“绿色通道”。
坚持简政放权与改革创新相统一,实现“减证便民”向“无证利民”转变,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津市下一步还有动作。记者了解到,该市梳理出以人的“全生命周期”所需办理的87项行政审批事项,建立“津市办事服务平台”,开发“智慧津市”APP,并优化升级到5.0版本,逐步实现PC端“刷脸办”、移动端“掌上办”。未来将进一步扩大政务事项下沉范畴,拓展基层受办权限,探索建立“一网通办”“全城通办”模式,打破区域、地域概念,实现就近办理。同时,以智能手机为依托,让群众只需凭“一张脸”就可以完成事项申办,做到“一次都不跑”和“不见面审批”。
来源:常德融媒
编辑:朱志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