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血染”澹水河——探访澧县澹津突围战旧址

编者常德革命老区是一块红色的土地,一块英雄的土地,一块风起云涌的土地,一块群星闪耀的土地。早在1922年至1935年间,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开展党的建设,组织群众运动,进行武装斗争,建立工农政权,常德老一辈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为新中国的诞生负重致远,许多人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近日,常德市民政局联合红网常德站等多家媒体,走进沅澧大地革命老区,寻访革命遗迹,感受如今红色土地的新变化,体验老区人民的新生活,以优异的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红网时刻记者 李彩虹 通讯员 王磊 澧县报道

1_副本.jpg

村民自发围绕在旧址前追忆澹津突围战。

18_副本.jpg

澧县退休老同志刘大发在澹水河边讲述澹津突围战当时的战况。

258_副本.jpg

村民张选次在十回港大堤边向我们描述张德司令员当年凭吊澹津突围战牺牲红军烈士的场景。

3_副本.jpg

如今的澹水河,绿叶葱葱,安静祥和。

仲夏时节,记者跟随“革命老区行”采访组一行怀着敬仰的心情,专程前往澧县这片红色的沃土,寻迹澹津突围战的遗址,聆听当年红军战斗于此,结下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追忆游击队员的战斗岁月,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

1930年10月,红二军团前委书记邓中夏在当时党中央负责人李立三“夺取中心城市”错误思想影响下,决定红二军团南渡长江,配合红一、三军团进攻长沙。

10月18日,贺龙、邓中夏率军渡过长江,先后攻占华容、南县、公安等地后,于11月4日从公安出发,令红六军攻津市,红二军围澧州城。经七天七夜激战,红六军攻占津市。

由于敌各路援军纷纷向澧县逼进,红二军团腹背受敌,处境十分危险。贺龙、邓中夏决定暂避敌锋芒,除留红十七师参谋长刘仁载率十七师五十团留守津市外,其余部队退出津市,转移到公安、淞滋、石门一线暂作休整。

敌川军张英、马坤山旅在华、南、安、公被我军击溃后,此时正散扎在安乡、澧县、津市一带。侦知我津市仅有一团兵力防守,于11月下旬分三路向津市反扑,对我形成马蹄形包围。

津市南有澧水干流,河宽水急;东为水网密布的洞庭湖区,地形复杂;西有湖南保安旅陈斗南部和澧县挨户团杨复初部1000余敌据守澧州城,挡住去路。在此敌众势猛的情势下,刘仁载参谋长和五十团团长决定向北突围,强渡澹水,向主力靠拢。

澹水是澧水八条支流之一,流经澧州城和津市北沿,沿岸津市近郊有蔡口滩渡口,澧州城近郊有十回港渡口。其时,澹水北岸已为张英、马坤山部严密封锁,两个渡口把守更是严密。当天风雨交加,敌人天亮发起攻击,我突围部队顶风冒雨在泥泞路滑中且战且退,首先撤至蔡口滩渡口实行强渡,终因敌兵众多,火力强大,虽付出了重大牺牲,终未成功。眼见后面追兵将到,便决定部队沿澹水南岸向西撤退,抢渡十回港。

十回港在澧州城北偏东约3公里,流经澧城南沿的澧水分支逆河(兰江)向北在此与澹水相汇,形成一个牛轭头似的湾。前不久红二军围城时曾在此架设有浮桥。临近中午时分,突围部队赶到时,浮桥已被敌撤毁,部队陷入绝境,只能拼死一战,再行强渡。

在刘仁载参谋长和五十团团长带领下,全团指战员除留部分向东向南阻击敌人追兵和沿澹水大堤压制北岸敌人火力外,其余以班排为单位,就近寻找渡河工具,准备强渡。

听说红军要过河,附近任家巷(今澧县澧浦街道办事处彭家居委会)等村的老百姓不顾生命危险,纷纷给红军下门板、拆板壁、献檩子、背腰盆、砍竹木,扎排筏,送茶饭。战士们在沿十回港大堤长约一华里的河面上,凭着当地群众送来的渡河工具,向对岸冲去。一些来不及扎成排筏的,干脆跳进水中,扶着门板、木头向对岸游去。

凶猛的北风掀起阵阵恶浪,夹着雨水,向战士们扑面打来,每前进一步都要消耗巨大的体力,有的排筏被浪头或枪炮打散了,战士们掉进河里,就直接泅渡;冰冷的河水针砭着战士们的肌肤,生生作痛,瑟瑟发抖;对岸敌人密集的子弹溅起一片片鲜血,染红了二十里澹水下游,一批一批战士沉尸河底,几乎堵塞了河流。

敌人穷追不舍,开始渡河不久,就与我阻击部队交火。张英、马坤山部有数千人之众,黑压压不断向十回港围来。防守澧城之敌1000余人也倾巢而出,对我部南围北堵。我军只有一个团1000余人,弱于敌人数倍,用于打阻击的不到一半。红军战士毫不畏惧,在狭小的“轭头湾”内进行着殊死抵抗。风雨声、枪炮声、指挥员的命令声、战士们的回应声,汇为一曲悲壮惨烈的交响乐,响彻在十回港上空。

但是,终因寡不敌众,我军牺牲越来越多,战场越来越小,下午3时左右,枪声逐渐由稀落而停止。“轭头湾”一里多长的澹水大堤内侧,遍地都是红军尸体,有的还与敌军尸体紧紧揪扭在一起。刘仁载参谋长和五十团团长亦英勇牺牲。这次突围战我军一共损失官兵800多名。所幸红四师闻讯后,立即派遣十团三连连长张德率突击队前往接应,在十回港北岸消灭了守敌,突围部队才有近200人突出重围,保存了革命火种。据张德(解放后曾任武汉警备区司令员)回忆,战斗结束后,三连奉命打捞和掩埋烈士遗体,只能二三十人、五六十人一坑,草草安葬。

村民张选次是澧浦街道彭家社区的一名退伍老兵,曾在常德军休所服役,当年跟随张德回到澹津突围战的事发地十回港大堤。“张德司令员就一个人坐在这个堤边泪流满面,当时的悲伤之情没有办法用言语来形容,他只是一直喃喃自语道‘太惨了’、‘太惨了’,听得我都忍不住抹眼泪。”张选次回忆道。

作为烈士后人的宋宜园告诉记者,他的叔祖父宋先银是当时红军在澧州城北帮助组建的北一区四合团(乡)苏维埃副主席,在澹津突围战中积极组织农民支前工作,红军撤退后,他和该团(乡)苏维埃主席王友松一起被国民党反动派抓住,于1930年11月份杀害在澧州城东的水月林。谈起如今自己的生活,宋宜园说:“我们全家秉承先烈的意志,传承红色精神,特别是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年都带领学生到烈士们战斗过的地方,把这里作为我们学校的德育基地,请村里的老同志详细地讲解当时战斗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当时战斗惨烈情形和我们革命先烈不怕牺牲、勇于战斗的精神,让学生能够继承先烈的意志,培养爱国的热情。”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89年的沧桑巨变,催生了多彩的春光秋色。如今的澧浦街道办事处位于澧州新城的核心区,新老旧城的结合部。当前整体发展来势看好,重点项目入驻澧浦的将近30个,特别是随着体育中心,政务中心的投入使用,澧浦南路南延、澧州大道东拓、纬七路等诸多城市干线路网的新建设,以及湘鄂商贸城的开发,汽车总站的竣工使用,更彰显了澧浦这一革命老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当地老促会、老区办负责人介绍,为纪念在澹津突围战中英勇牺牲的红军官兵,澧县县委、县政府正筹划在十回港修建一座红军烈士纪念公园。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李 彩虹 王磊

编辑:李彩虹

本文为常德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d.rednet.cn/content/2019/06/19/5602267.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头条
  • 看点
  • 时政
  • 社会
  • 区县市
  • 乡镇街道
  • 公示公告
  • 教育
  • 健康
  • 房产
  • 阅读
  • 经济
  • 融媒体
  • 重要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常德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