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戏痴黄士元:扎根沃土分外香

????_20190419145322.jpg

黄士元已经走了,但是他的戏依旧是老百姓最喜欢的精神食粮

20181104_154526.jpg

病床上的黄士元一直不忘创作与学习

红网时刻 记者黄刚 常德报道

痴是热爱,是投入,是迷恋。痴,大抵都是对某事某物极度的专注和迷恋,甚至愿意为这爱,舍弃一切,包括生命。

戏痴就是对戏爱到了骨子里,愿意为戏舍弃一切,也包括生命!常德鼎城黄士元算是一位。

4月16日,在常德鼎城区草坪镇放羊坪村,极具常德地域特色的花鼓戏表演《赛诗路上》逗乐了台下所有村民,幽默风趣、简单易懂的作品风格让村民流连忘返。而像这样的作品,黄士元留下了一千多部,每一部都写进了农民的心里,写在了老百姓的笑脸上。

经过长时间与病魔的搏斗后,3月1日,国家一级编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常德市鼎城区图书馆退休干部黄士元走了,享年76岁。

???.jpg

黄士元生前工作照

始终不忘初心 一辈子为农民写戏

黄士元一辈子为农民写戏,写了一辈子农民喜欢看的戏。

数字最有影响力:发表和演出大戏8部,小戏25件,曲艺264件;另有电视剧3部,电影1部,杂文31篇,理论文章20余篇,总共400余万字。其中晋京或参加全国性演出及征文40余次,获得40余次全国金银大奖(其中金奖18次),全国的群星奖、牡丹奖、飞天奖、曹禺戏剧奖、牡丹亭奖、田汉戏剧奖、“五个一”工程奖、丁玲文学奖,以及“映山红”奖等等,尽揽入他的囊中。

“我搞创作,是托农民的福,沾生活的光”,这是黄士元生前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的坚持。

乡村生活对于他来说是一本书,是他创作的源泉,永不会断流。从这篇巨著中,他又从中提炼出很多经典,蕴含着耐人寻味的浓浓乡情。乡音不改,百读不厌。《山村兽医》、《嘻队长》、《旋转的钞票》,在田间地头都能准确找到人物原型。

一辈子为农民写戏,黄士元做到了。他当电影放映员,到区图书馆当馆长,退休后创办黄士元戏剧曲艺创作工作室,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还在写戏改戏的路上。“从发病直至去世,黄老就没有安静休息过。”经常陪伴在黄老身边的工作室学生曾强鑫告诉记者,在病床的小写字板上,黄士元用左手按住颤抖的右手写出了《习总书记到咱洞庭来》《心中最美常德路》《猜嫁妆》等作品。留下了《哎哟湾的笑声》《唱唱我们常德人》初稿。

????_20190419145306.jpg

黄士元的作品稿件都是改了又改,始终把握时代脉搏,群众喜闻乐见

把握时代脉搏 一辈子扎根农村沃土

只读了小学三年级的黄士元,文化水平并不高,但他与时俱进,善于学习。“他还有个名字叫‘黄十卷’,正是因为他的勤奋好学,出书十卷而得名。”鼎城区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柯说,而且所有戏剧作品只要打上黄士元标签,作品必火。

为什么他的唱词让老百姓如此念念不忘?“他就是个农民!他的作品都是农村语言,有乡野味道”,他的老乡熊志新说,黄士元住农村时,为了捕捉生活中的戏点,在自家禾场上搭建了一个凉棚,供村民纳凉闲谈。进城后,他依然不忘故土不忘根,和乡亲们常来常往,客人进门,不需要脱鞋,以免显得生分。住房在一楼,连着三户人家,后门外地面的空坪是他和乡亲们和来客聊天的好地方。

正是因为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山村兽医》、《嘻队长》、《旋转的钞票》,他的作品就像针灸一样,准确反映时代精神。在他看来,艺术创作要把握3个度,一是广度,要让老百姓喜欢;二是深度,作品要深刻反映本质,并有艺术性;三是温度,就是要紧跟时代,唱正气歌。2016年1月,黄士元创作的常德丝弦《生在潇湘多自豪》在联合国总部唱响,受到海外华侨华人和联合国官员的点赞。

60多年来,黄士元身份不停在变化,却始终保持农民剧作家的初心和本色,创作戏剧曲艺作品1000多部,出版专著10本400余万字,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一辈子为农民写戏,写一辈子农民喜欢的戏”的承诺。

????_20190419145311.jpg

在黄老家中,这幅自勉画被挂在了房间正中央

重视品德培养 让品德走在文艺前面

在黄士元的心中,“德艺双馨”这四个字还有一种解释,德要排在艺前面,这是黄老一直坚持也是一直这么做的。

黄士元戏剧曲艺工作室办公室主任周望德回忆说,每一次工作室的业务学习会议,黄士元都会首先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央对于文艺工作的方针政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让创作能“接通天线”。

“他的作品,不仅接地气,更时刻掌握党和国家政策导向,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鼎城区文联主席王振如是说到。

除了对自己的周边人这样要求,黄士元也是这么做的。

走进黄士元的家,一间不足70㎡的房子,他们一家子在这里度过了32年,最多的时候,这里曾住过7个人,包括三个子女、一个孙女外加老母亲。走进他的家,简陋却干净整洁。进门左转,便是黄士元的书房,墙上挂满了他所创作剧本的演出剧照,书架上堆满了典籍。而“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明星巨星闪亮的莫过良心,作品精品值钱的更是人品”这幅作品包装精美,所在位置更是整个房间的中心位置,落款处更是显示为黄士元先生自勉。

黄士元的老伴宋秀英说,“他常常在书桌上写戏,一写就写到凌晨两三点,没有丝毫倦意。”

他的言传身教也感染了每一位和他合作的文艺工作者。

“黄老师博学、敬业、慈爱,对我来说,他是一名长者,更是一名老师。”2008年进入县花鼓戏剧团的青年演员吴兰,在表演着黄士元的作品中不断成长,她将黄士元创作的常德丝弦《生在潇湘多自豪》演进乡间田野,也演进了联合国。“黄老师常告诫我,作为一名青年演员,除了要技艺高超,更要讲究德艺双馨。作为他艺术作品的舞台诠释者,我所要传承和表达的不仅是他的作品,还有他高贵的精神品质。”

????_20190419145300.jpg

黄士元在1976留给文学创作者的本子

关心后继人才一辈子培养戏剧后辈

戏剧需要人继承下去,黄老一直很关心人才的培养。

“戏剧的创作,需要政治上的敏感和艺术上的灵感。”对于目前常德戏剧创作人才的“青黄不接”,他看得很开,“我们要着急,但是不需要太急,不能拔苗助长。”近6年来,提携后进、培养新人成为黄士元的一项重要工作。鼎城区每年举办的小戏、小品创作培训班,他都是主讲人。

平日里,他对手底下的20多位徒弟也是倾囊相授。今年,常德花鼓小戏《村长家的尿不湿》作为湖南省唯一入选的节目,在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期间角逐“群星奖”。而这个小戏剧本的作者,就是他的徒弟——鼎城区的业余作者张蕾。为了达到参赛的标准,黄士元亲自操刀,帮助徒弟把剧本打磨得漂漂亮亮。

“除了缅怀,更要有人接过他创作的笔!”正如网友呼吁的,黄士元在生前就已成立黄士元戏剧曲艺创作工作室,呕心沥血辅导培养了一批业余作者,为戏剧创作后继有人奉献余力。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黄刚

编辑:黄刚

本文为常德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d.rednet.cn/content/2019/04/19/5331603.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头条
  • 看点
  • 时政
  • 社会
  • 区县市
  • 乡镇街道
  • 公示公告
  • 教育
  • 健康
  • 房产
  • 阅读
  • 经济
  • 融媒体
  • 重要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常德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