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整治之后的澧水南岸一角
曾经的菜园地,经过精心地设计,成为了澧南镇街头的一处风景。
家家户户门前都挂起了红灯笼
村级卫生保洁协会志愿者们自发铲除各种小广告
说起自家环境的变化,村民羿保兰竖起了大拇指。
红网手机报常德2月21日讯(记者 黄刚) 位于湖南澧水南畔的澧南镇,与常德澧县县中心城区隔河相望。去年10月份以来,澧南镇不断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民参与,让这座澧水之畔的乡镇老百姓竖起了“大拇指”。
而在城头山镇,村民们习惯性地将垃圾分类,放置在家门口,城头山镇党委政府通过公司化运作,安排了专门的环卫人员,一天两次上门搜集垃圾,哪怕再远的村落,也能做到两天一次,实现了垃圾从产生到处理的一条龙处置。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场硬仗。2018年10月26日澧县召开动员大会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指挥部统一部署,相关县直单位全力督导,各镇街主动作为,克服工作头绪多、整治任务重、资金压力大等困难,集中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的澧县模式。
顶层规划 积极探索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
行走在澧南镇大小乡村街巷,已很难再见垃圾的踪影。放眼所见,一栋栋整洁靓丽的农房沿着宽阔的道路,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沿着道路前行,家家户户门前的仿旧花台里,栽满了各种花卉乔木,置身于这一个个小花园中,仿佛让人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通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过了一个年,这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澧南镇高堰村村民说起如今的环境变化,言语间满满的自豪。
“前几年,村里还到处能看到白色垃圾,村子一些偏僻点的地方简直成了垃圾场!”在澧南镇高堰村村民羿保兰说,因为长期没有垃圾处理的概念,村民往房前屋后倒垃圾,有时候大风一吹,塑料袋、包装纸更是满村乱飘。
为了让生活垃圾有归处,村里选一个偏远地段,建起了垃圾清运池,计划每隔一段时间便集中运到乡镇上的垃圾处理站。但是好景也不长,“垃圾清运总不及时,垃圾池整天臭烘烘的,谁愿意去倒垃圾?”慢慢的,垃圾池也成了臭气池,成为了村子里的一块伤疤。
“我们全县正在探索建立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采用公司化运作,统一实行村搜集、乡镇转运、县统一处理的模式,让垃圾有了出处。”澧县县委组织部部务会成员、人居环境整治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孙昌银如是告诉记者。目前,全县搜集上来的垃圾都被送到了澧县海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这里,垃圾将会被“变废为宝”,不仅完成了垃圾的处置,更是换成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我们目前有一条日处理量400吨的生产线,第二条生产线也在建设当中。”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全线运行之后,完全能够满足澧县、津市、临澧、安乡四个县乡村垃圾的处理。
村民自治 积极组建农村环境卫生协会
在澧南镇的街道上,随处可见的“小红帽”们,自发地当起了卫生监督员。“我们是村里保洁协会的志愿者,每天都有人在街上巡查,保证街道卫生干净。”今年68岁的老党员李严清告诉记者,今天是他和另外一位志愿者值班,主要就是保证路面干净、车辆停放整齐。
小小保洁协会,正发挥大大作用。志愿者主要由老党员、老教师组成。以澧南镇松林村为例,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辖35个村民小组,950个农户,公路主干道10.3公里,传统集镇1个,集镇和主干道沿线居民219户,村庄日常保洁压力较大。自从镇政府倡议各村成立卫生保洁协会以来,该村大胆摸索,不断尝试,卫生保洁协会作用发挥成效明显。
目前全镇14个村级卫生保洁协会已先后建立,接下来,镇村两级要科学配置协会人员、灵活赋予协会职能,让卫生保洁协会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发挥巨大作用。
全民参与 努力实现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
“我活了80多年,还从没见到身边的环境这么好!”说起最近村子里的环境变化,今年87岁高龄的谢奶奶竖起了大拇指。
谢奶奶说,自己住在马路边上,每天过往车辆较多,灰尘比较多,自己每天都会清扫,但还是有些力不从心。“现在周边人的环居意识大大提高了,家家户户都把自己的周边环境打扫得干干净净,走出去都舒服多了。”
活动启动以来,澧县县委宣传部、县广播电视台安排专门力量,对各镇街集中整治工作进行跟踪报道,目前已播发电视新闻19条,手机报16条。各镇街、村(社区)在主干道、集镇醒目位置设置固定标语150多条,各村(社区)除广泛召开党员群众会进行宣传发动外,还利用村村响广播、电子显示屏、网格微信群反复宣讲上级政策要求,全县逐步形成了合力攻坚、整体突破、集中行动、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任务下发之后,各村(居)还通过广播村村响、流动宣传车、微信网格群、公众号等形式,及时通报进展、认真严格讲评,引导群众主动参与。
同时,澧县还通过加强督导、明确奖惩制度,努力实现建管并重的长效管理机制。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黄刚
编辑:黄刚
本文为常德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