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津市市产业扶贫:“三链”联动结硕果

红网时刻11月30日综合

常德日报记者 单家庆 通讯员 贺洪涛

津市市通过人才链、项目链、产业链的实施,大兴产业扶贫,不断增强贫困家庭的“造血功能”。截至目前,产业扶贫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000余万元,整合产业项目200余个,投入项目资金2亿余元,建立食用菌、水果、蔬菜、水产、苗木花卉、茶油、休闲旅游等产业基地180余个,带动了1117户3774人脱贫,为脱贫攻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做好“人才链”文章激发产业扶贫动能

为充分发挥人才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津市市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补贴和服务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人才新政18条”。津市农业局还建立了涉及种植、病虫防治、养殖等近200人的农业技术人才库。

2014年春节,津市庹家峪村村支书董小平发现市场上食用菌走俏,产品需求量大,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缺乏技术人才支撑。问题反映到上面,津市农业局立马从湖北省引进华中农大食用菌专家,并选派专业人员赴外地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2016年,他们在庹家峪村组建了津市市云华菌研所,形成了10人左右的技术团队,根据食用菌种植季节分布,每年组织食用菌生产培训3次,培训人员180人次左右。帮助贫困户快速掌握生产实用技术,增强了“造血”功能。

除了技术培训,产业的发展,带头人尤其重要,2016年3月,董小平牵头成立了复兴利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占地面积60亩,发展菌棒65万棒,建设大棚269个,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龙头。目前这家合作社年创产值200万元,为该村群众增收30万元。他们还依托和平生物、仕林生物等食用菌生产企业,建立了“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了新洲镇庹家峪村、毛里湖镇中南村、药山镇临东村等食用菌种植基地,目前,全市食用菌年产值达6000万元。

做好“项目链”文章夯实产业扶贫基石

项目是产业扶贫的基石。为此,津市市建立了脱贫攻坚项目库。通过村申报、镇审核、市审定、择优选择项目实施。

2013年,绿岛蓝湾总经理罗鉴远响应津市“招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的政策号召回乡投资。在认真分析杨坝垱村的致贫原因、资源禀赋、资金保障和脱贫需求的基础上,农业部门确定了绿岛蓝湾的有机高钙菜的种植项目,同时,通过项目捆绑,实施了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建设了沼液发酵自动灌溉系统;实施了乡村旅游项目,发展了以毛里湖大湖水资源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实施了农村道路建设项目,夯实了产业园基础设施,助推了绿岛蓝湾发展。2017年,湖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将绿岛蓝湾评为“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景区”。

以金融扶贫资金助力绿岛蓝湾发展,吸纳贫困户以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劳动力就业等方式加入到公司组建的“绿岛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深度整合,合作社利用周末举行森林狂欢晚会、捉鱼节、螃蟹美食节、帐篷节、乡村音乐嘉年华等活动吸引周边游客的注意力,让绿岛蓝湾成为了一个休闲农业品牌。拓展了贫困户的收入来源。公司每年支付贫困户工资都在80万元以上,还带动周边农户销售农产品20万元以上。

做好“产业链”文章拓展产业扶贫成效

目前,津市有水果面积4.17万亩,柑橘面积3万亩,年产量在2万吨左右,可实现销售收入6000万元以上,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上,可直接带动贫困户900多人实现脱贫。毛里湖箭楼村依靠柑橘产业发展,不仅帮助村民走出贫困,还形成了独特的一村一品,并因此从贫困村迈入美丽乡村行业。

箭楼村充分利用其资源和产业发展基础,打造了集“种、养、加、销”四位一体的全产业链。刚开始,箭楼村的柑橘长势并不好,但通过农业技术指导,以及全市产业发展的外出考察、培训等方式逐步发展壮大。从2011年开始的700多亩,到现在面积已达3000亩,成为名副其实的柑橘专业村。该村通过引进桔丰果业公司,兴建柑橘加工厂,建立打蜡选果机、冻库等设施,逐步发展出“企业+基地+农户”产业扶贫模式。贫困户还以产业扶贫资金入股惠农果业加工厂,连续5年每户每年可享受分红400元,由此可带动箭楼村及周边2个村共250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村集体以10亩土地入股加工厂,今年有望超过10万元的村集体收益。

来源:常德日报

作者:单家庆 贺洪涛

编辑:朱志姣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头条
  • 看点
  • 时政
  • 社会
  • 区县市
  • 乡镇街道
  • 公示公告
  • 教育
  • 健康
  • 房产
  • 阅读
  • 经济
  • 融媒体
  • 重要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常德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