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 通讯员 王庭钰 汉寿报道
秋冬之际,踏入汉寿县沧港镇北拐村,主干道两旁,金黄的铁扫把枝条堆叠如山。屋前屋后,树荫斑驳。村民们或坐或立,围聚在家门前、树荫下,脸上洋溢着质朴而恬淡的笑容。他们一边拉着家常,欢声笑语不断;一边灵巧地扎着铁扫帚,动作娴熟。这份忙碌与宁静交织的画卷,让人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温情与韵味。
因地制宜迈出致富路
北拐村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的村落,人均土地面积不足1亩,土地资源尤为珍贵。
为探寻致富之道,早在90年代,便有村民率先尝试种植铁树,开启了先河。铁树以其生长周期短、成本低、劳动强度小等优势,迅速赢得了村民们的青睐。更令人欣喜的是,铁树秸秆晒干后可扎成扫帚,种子地肤子还具备药用价值,既可以单独售卖,也可以作为来年的播种材料,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经济效益远超其他作物,家家户户都逐渐接受起铁扫帚来。
北拐村村党总支书记彭菱介绍到:“合村之后,为激活庭院经济发展,鼓励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空地,通过‘支部+农户+企业’的模式,实现壮大集体经济、群众持续稳增收的双赢目标。”铁树种植不仅让北拐村找到了因地制宜的致富路,“支部+农户+企业”模式的成功实践,则为北拐村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老弱妇孺同心齐上阵
“岁月不饶人,但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动!平常在家,我就爱捣鼓捣鼓,扎扎扫帚,不仅打发了时间,还能给家里添点收入呢!”村民王永枝谈及此事,脸上洋溢着满满的自豪。
北拐村的铁扫帚产业,如同一股温暖的春风,吹进了留守老人、妇女、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心田,他们齐心协力投入到铁扫帚的加工中。据统计,每亩地的铁扫帚加工收入可达5000余元,这不仅为家庭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村庄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于村民胡池高来说,这更是一种来自于父辈的传承,他家流转了整整十亩土地,全都种上了铁树。每当铁树成熟,他便开始精心晾干扫枝条,制作出一把把结实耐用的扫把。这些扫把以其优良的品质,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销路从来不用愁。
加工销售链条路子熟
经过多年的不懈探索,汉寿县沧港镇北拐村已成功打造出铁扫把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生产的扫帚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成为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
近年来,北拐村大力发展铁扫帚产业,已有100多户村民参与种植,总面积达200多亩。为确保产品质量和统一标准,家家户户都严格按照长1米、宽70厘米的要求制作扫帚,确保扫帚无尾刺,品质上乘。这种高质量、一致性的产品,不仅赢得了本地市场的青睐,更通过订单生产模式远销至益阳等、河南等外省市,形成了稳定且广泛的销售渠道。
村民刘妙文敏锐地捕捉到市场机遇,成立了“湖南纯手工铁扫帚批发”,北拐村创新性地推行“农户+村集体+企业”的合作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农户负责栽种培育铁树,村集体负责回收成品扫帚,企业则负责统一加工和销售,整个产业链形成闭环,让农户们既不愁种也不愁卖。
如今,北拐村已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致富路,铁树种植和铁扫帚产业成为了村庄的亮丽名片。村民们以勤劳和智慧,积极响应号召,纷纷投身到铁树种植和铁扫帚加工中。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将每一寸土地都变成了“金土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因地制宜、勤劳致富的深刻内涵。“支部+农户+企业”的模式,更是为村庄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引领着北拐村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王庭钰
编辑:李彩虹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