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9月19日常德讯(通讯员 叶亭君)“这段路窄得连三轮车都错不开,下雨天更是泥浆没膝。”9月18日,晨雾还未散尽,马鬃岭镇木槎桥村党总支书记潘锡林已带着施工队站在垮塌的路基旁,耳边回响起三周前樟树湾组屋场会上村民的诉求。如今,这道困扰32户村民的“坎”,正经历着从“揪心路”到“连心路”的蜕变。
这样的转变,源于“把支部建在网格上,把服务沉到民心里”的实践探索。今年以来,镇党委以“党建+民生”为抓手,通过构建“党委统筹、支部联动、党员包户”的三级服务体系,全镇68个网格成为民生服务的“前沿哨所”。
“群众的需求,便是党员的行军令。”网格员陈大勇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30多项待办事项,从路灯损坏到沟渠堵塞,从养老认证困难到农田灌溉缺水,每一项都与村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在镇党委推动下,“急难愁盼”问题整治不再是“纸上谈兵”。针对木槎桥村幸福桥组干渠桥安全隐患,镇村党员干部带群众奋战48小时,在桥两侧焊装32米防护栏;面对兴庵村电网老化难题,15天内完成刘家湾组等3个小组线路升级,让300余户村民告别“用电难”;了解到残疾人王金连长期卧床困境后,镇社会综合事务服务中心送去轮椅,还定期上门提供康复指导和心理疏导,助其重拾生活信心。
“以前觉得党员身份是一种荣誉,现在更明白这是一份责任。”参与道路修缮的党员李文林擦着汗水笑着说道。
解决好“硬骨头”问题的同时,更注重“软服务”的提升。5月以来,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在便民服务站安排党员轮值,代办医保缴费、养老认证等业务,并制作“一键通”操作视频,让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
78岁的刘二姐在完成养老认证后,紧紧攥着村干部的手:“还好有你们上门帮忙,省了我不少心。”
民生工程的落地,离不开制度的护航。针对群众反映的“微腐败”、形式主义等问题,镇纪委建立“周督查、月通报、季考核”机制,开展“六类”隐形变异“四风”问题自查。同时,通过“线上微信群+线下屋场会”收集群众意见,建立“收集—研判—交办—督办—反馈”五步闭环机制,让113件民生问题整改率达94%。
“现在村里大事小事都公开,我们看得明白,心里也敞亮。”平安村村民张大爷的话道出了心声。
从一盏路灯到一口堰塘,从一条公路到一份认证,马鬃岭镇的党员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正如镇党委书记所言:“民生改善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当夜幕降临,新安装的路灯次第亮起,照亮的不仅是归途,更是一个个被温暖守护的家园。这份以党建为笔绘就的民生画卷,正徐徐展开更加美好的篇章。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叶亭君
编辑:胡金贵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