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综合讯 常德日报记者 王浪 徐珊珊 通讯员 龚海燕 刘朝辉 周芬 文/图
在北京与临澧之间,每月总有一趟往返近三千公里的行程,被一位医者默默坚持了两年。他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骨科中心主任医师、博士后唐海。2023年9月至今,他每月奔赴基层一次,每次两至三天在临澧县中医医院坐诊、手术、带教,让2000余名患者在家门口看上了北京专家。
唐海不仅带来技术,更点燃希望。购置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夯实临澧县中医医院骨质疏松诊断的“金标准”;引入血的骨代谢化验项目这一重要的辅助手段在诊疗中的应用,显著提升骨质疏松的诊断能力;推行先进的保椎间盘手术;送年轻医生进京进修……他用一颗“医者仁心”,架起了一座连接首都与基层的“健康桥”。
唐海认真询问患者病情
唐海在诊室为患者进行腰椎检查
一次义诊 坚定唐海基层坐诊的决心
谈起从北京来到临澧县中医医院定期坐诊的缘起,唐海笑着说是一次“机缘巧合”。2023年3月27日至31日,他受邀前来给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授课,为百余名患者进行义诊。
年过花甲的村民赵小英,因腰椎间盘突出导致卧床不起,坐着轮椅前来求诊。唐海在义诊中接诊了她,并通过专业手法治疗,极大缓解了她的疼痛,她当时就能下地行走。“我到处求医,医院都要我动手术,花两万块钱不说,风险还很大,现在在家门口能遇到这样的名医,真是太好了。”老人感激不已。
唐海不仅为患者带来康复的希望,也为当地医务人员打开了更广阔的医学视野。在为临澧县所有医疗卫生单位从业人员的授课中,他特别指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骨质疏松症及其并发症——椎体压缩性骨折,正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甚至成为潜在致死因素。唐海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将“老年骨质疏松规范诊疗”的系统知识带给基层,令在场医务工作者受益匪浅。
短短五天的义诊,唐海深刻感受到基层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渴求,也察觉到因系统培训不足、设备落后等因素,基层在骨质疏松等专科疾病的诊疗方面存在明显短板。返京后,他始终放不下那里的患者和同行。“很多疾病不是不能治,而是缺方法、缺设备、缺带教。”几经思考,他作出一个决定:每月抽出两至三天,赴临澧坐诊,将技术真正沉下去。
唐海(中)与青年医生讨论病例
唐海(右)开展教学查房
基层坐诊 踏出一条精准医疗帮扶之路
唐海的决定,让临澧县中医医院党委班子和医护人员倍感振奋。经过积极沟通与筹备,2023年9月19日,“唐海名医工作室”在该院正式揭牌成立。从此,唐海开启了他每月一次、跨越千里的基层医疗帮扶之路。
在临澧县中医医院,唐海的工作围绕四个方面展开:坐诊、手术、查房和教学。患者们纷纷慕名而来,周边地区许多疑难病患也因此受益。患者周先生长期脚麻,屡次就医均被当作椎间盘突出治疗,症状未见好转。唐海经细致查体,诊断其为“跖管综合征”,对其手法复位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显著缓解。
唐海不仅看病,更重视“传帮带”。他发现医院在骨质疏松诊疗方面缺乏专业设备,便建议医院引进了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建立起该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系统讲授“血的骨代谢化验”等辅助诊断方法,极大提升了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水平;带领团队成功开展了3例“保椎间盘手术”,这是目前脊柱外科领域最先进的手术方式之一,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的脊柱功能,减少手术创伤。此前,这类手术在县级医院几乎难以开展。
“唐教授不仅教我们怎么做,更教我们为什么这么做。”医院骨科医生邹欢深有感触。在唐海的推荐下,他前往北京友谊医院进修半年。“不只是学技术,更是开阔眼界、转变思维,真正学会以病人为中心全面思考问题。”
唐海(右)指导基层医生进行骨科手术
授之以渔 让优质医疗资源在乡土扎根
两年来,唐海的付出悄然改变了这座县级医院和无数患者的生活。
2023年9月19日至2025年8月27日,唐海累计接诊患者2000余人次。曾经需要远赴省城甚至北京才能看的病,如今在县城就能得到诊治;曾经因设备、技术有限而难以明确的诊断,如今也有了清晰的诊疗路径。
最让唐海欣慰的是,医院在骨质疏松诊治能力上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渐优”的跨越。用他的话说:“如果以10分为满分,过去医院在骨质疏松诊疗方面只能打2分,现在至少可以达到5分。”
但在他看来,这还只是起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真正的帮扶,是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唐海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传帮带”机制,重点培养专科骨干,完善人才梯队,帮助医院打造出更具影响力的骨科品牌。
临澧县中医医院党委书记黄海山对唐海带来的变化深感欣喜,并对医院高质量发展充满信心。他表示,医院将以名医工作室为抓手,持续推进学科建设,全面提升服务能力,更好地回应百姓的健康期盼。
来源:常德日报
作者:王浪 徐珊珊 龚海燕 刘朝辉 周芬
编辑:陈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