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清敲铜锣驱赶鸟儿。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白玲川 通讯员 杨乐庚 常德报道
八月的柳叶湖畔,50多岁的李文清踏着晨露走进他的葡萄园。铜锣声清脆地划破寂静,惊起一群偷食的鸟儿。翠绿的藤蔓蜿蜒缠绕,饱满的葡萄串在晨光中泛着晶莹的光泽——这是李文清半生的心血,也是一个家庭的全部希望。
24年来,他的坚持开花结果。香甜的葡萄不仅填满了自家的钱袋子,更吸引了村里6户人家跟随种植。如今,常德柳叶湖白鹤镇猴子巷村的葡萄种植规模已超100亩,昔日的荒坡变成了“绿宝石”缀满的聚宝盆。
返乡创业:从零摸索葡萄经
2001年,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李文清放弃城市的打工生活,回到老家创业。当时,红提在市场上价格高昂,他敏锐地捕捉到这个机会,毅然投身葡萄种植。
然而,创业之路远比想象艰难。黑巴拉多、早生内玛斯、牛奶葡萄……一个个品种试过去,有的水土不服,有的市场不认。但他从未放弃,“那时候就像着了魔,非得把葡萄种好不可。”他笑着说。
李文清辗转多地学习技术,屡败屡试,最终筛选出适应当地又迎合市场的品种。现在他的葡萄园已经扩展到20多亩,每年用工300余人次,为当地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
李文清查看葡萄长势。
风雪与智慧:“土专家”的破局之道
农业是靠天吃饭的行当,但李文清偏偏要“人定胜天”。
2023年冬,一场罕见的暴雪袭击常德,厚重的积雪压垮了避雨棚,葡萄架轰然倒塌。寒风刺骨,李文清却带着工人们一头扎进雪地里,一根根竹竿重新立起,一处处棚架再度搭牢。“葡萄就像自己的孩子,不能眼睁睁看着它们冻死。”他搓着冻红的双手说。
干旱、鸟害、病虫害……每一个难题都被他化解为创新的契机。他在园子里架起滴灌系统,让每一株葡萄在酷暑中“喝饱”水;他研究出铜锣驱鸟、防鸟网、人工巡逻的“立体防御体系”,甚至笑称自己成了“鸟类行为观察家”;他还搭建避雨棚,让葡萄免受暴雨摧残,品质更加稳定。
跟着他一起种植葡萄的村民赵志冬感慨:“老李这人,看着憨厚,脑子却活络。我们种不成的品种,他硬是摸索出门道,还毫无保留地教给大家。”
游客到葡萄园采摘。
甜蜜事业:从枝头到舌尖的共富之路
翠绿的葡萄园里,已有游客提着篮子穿梭其间。紫红的“户太8号”所剩无几,粉嫩的“妮娜皇后”已被预订一空,青翠的“阳光玫瑰”即将上市。李文清的儿子忙着招呼客人,妻子拍视频发抖音:“家人们看,这是我们家的阳光玫瑰,香味很足,欢迎大家前来采摘……”
“我很满足现在的田园生活,前年20多亩地卖了20多万,去年收成也不错。”李文清擦了擦汗,“但挣的钱又投进去了,要买新设备、扩规模。”尽管“阳光玫瑰”市场竞争加剧,他依然乐观地说:“我们家的品质好,就不愁卖。明年还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品种,带动更多乡亲一起干。”
记者手记:土地上的诗与远方
从打工者到致富带头人,李文清用半生诠释了“扎根土地”的力量。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缩影,更映射出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在政策与科技的支持下,无数像李文清这样的新农人,正用汗水和创新浇灌希望,让田野结出共富的果实。
如今,猴子巷村的葡萄不仅甜在舌尖,更富在心头。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白玲川 杨乐庚
编辑:胡金贵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