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打卡武陵丨三十年匠心淬炼:一只酱板鸭的湖湘味道与坚守
2025-08-13 08:51:57 字号:

打卡武陵丨三十年匠心淬炼:一只酱板鸭的湖湘味道与坚守

红网时刻新闻 记者 陈妍 彭梦颖 常德报道

晨雾还未漫过沅江的堤岸,常德老街的巷口已飘起勾人的酱香。

“要只刚出锅的,剁小块些”。金丹酱板鸭营业厅的铁闸门刚拉开半尺,穿晨练服的大爷、拎菜篮的阿姨便攥着零钱往前凑——铁钩上挂着的酱板鸭油光锃亮,褐色卤汁在鸭皮褶皱里泛着琥珀色,刚掰开的鸭腿肉纤维间还凝着晶莹的油珠,咬下去先是酥皮迸出的香辣,继而渗出卤料的醇厚,末了舌尖竟泛起一丝回甘。

0002.jpg

这口让常德人从晨光里就惦记的滋味,藏着近三十年的光阴故事。

从1998年第一锅卤汤沸腾至今,金丹人用半辈时光琢磨一只鸭,让湖湘大地的热辣与醇厚,都浸在了这道烟火里。

好鸭不将就:从散养麻鸭到自建养殖基地

老常德人都知道,酱板鸭的魂,在那只鸭身上。

近30年来,金丹只选用生长一年以上的麻鸭——这种鸭子肉质紧实,脂肪分布均匀,经卤制后口感更佳。

品牌创立之初,常德本地散养麻鸭货源充足,价格低廉,是制作酱板鸭的绝佳原料。但随着经济发展,本地麻鸭供不应求,金丹人便从湖南、湖北、江西、广西、四川等地高价收购散养麻鸭,只为保证每一只鸭子的品质。

近年来,受养殖环境变化、散养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优质麻鸭越来越难寻。金丹人没有妥协,而是在安乡自建养殖基地,每年养殖60-80万只麻鸭,从源头把控品质。这些鸭子在自然环境下生长,吃天然谷物,饮清洁水源,确保肉质鲜美、风味纯正。

如今,金丹已形成“种鸭养殖—鸭苗孵化—酱卤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真正做到“从农场到餐桌”的品质可控。

凌晨两点的坚守:7点前,新鲜酱板鸭上架

金丹酱板鸭的好味道,不仅源于原料的讲究,更在于匠心工艺的传承与坚守。

每天凌晨两点,当城市还在沉睡,金丹的加工车间已灯火通明。工人们开始忙碌地选鸭、腌制、卤制、晾晒、包装……每一道工序都严格遵循传统工艺,同时结合现代食品科技,确保风味与安全并存。

0003.jpg

卤制是关键——金丹采用古法工艺,精选15余种香辛料进行腌制,经烘烤后再卤制,让卤汁层层渗透鸭肉,使其入味至深。经过长时间精心卤制的酱板鸭,此刻的口感堪称一绝。皮酥肉紧,每一口都充满了香辣与爽口,既不腥也不腻,反而酱香浓郁,令人回味无穷。

总有人问:“为什么非得这么费工夫?”老师傅会指着墙上的钟说到:“七点前必须摆上柜台,让街坊和游客咬第一口时,鸭油还在冒热气。”

确保消费者买到的是当天现做、新鲜出炉的酱板鸭。这份对新鲜度的极致追求,让金丹酱板鸭成为常德人餐桌上的常客,也是游子归乡时必带的家乡味道。

从一只鸭到二十多种美味:常德风味的极致表达

如今的金丹,早已不止酱板鸭独香。

玻璃柜里,酱板鱼挺着油亮的身子,鱼皮皱巴巴裹着卤汁;酱板牛肉切得薄如纸,灯光下能看出纹理里的红油;连卤鸡翅都有讲究,翅尖要翘着,像在锅里跳舞时的模样。老主顾都知道,这些新滋味,根子里都延续了“香辣鲜醇、回味悠长”的老味道。

0001.jpg

从一只鸭,到一系列美味,金丹已经不仅仅是一家酱板鸭企业,而是集养殖、加工、营销、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食品集团。而金丹人也始终坚守“成本再高,不减原料;利润再薄,不降品质”的初心。在快节奏的消费时代,依然坚持手工挑选、古法卤制、新鲜直达,让每一口美味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匠心,是最好的味道。三十年来,金丹酱板鸭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承载着常德人对美味的执着,也见证了常德传统食品工业的坚守与创新。

当每一只酱板鸭都凝聚着凌晨两点的灯火、千里寻鸭的坚持、古法新承的匠心,它便不再只是一道菜,而是一份可以品尝的乡愁,一种值得传承的味道。

咬下一口时,香辣里藏着湖湘人的热辣,回甘中裹着手艺人的温厚。这哪里是一只鸭,分明是常德人用光阴腌入味的乡愁,是老手艺在烟火里熬出的新故事。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彭梦颖 陈妍

编辑:胡金贵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