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河街于2017年1月正式建成开街。从2015年1月20日开工建设,它以沅江边的古河街为原型打造而成,包括麻阳街、小河街、大河街。常德古河街始于战国楚威王治下,成于明朝正德年间,盛于清末民初时期,毁于日寇入侵之时,与常德城一起夷为平地。抗战胜利后,河街居民重建家园,但规模大大缩小。解放以后,常德市政府着力改造旧城区,到2017年,河街开始营运的时候,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2016年11月,我回到常德,听说新修的河街正在试运行,估计第二年元月正式营运。第二天,我便和家人一道,急忙赶往河街游玩。新建河街是以民国时期的原型建成,它是烙印在常德这方水土的一幅鲜活的"清明上河图",也是常德人的深刻记忆和文化积淀。
在这条古街上,我度过四年快乐时光。当时的麻阳街,濒临沅江,面朝城墙,我先生的家就坐落在笔架城下。虽然房子非常简陋,但冬暖夏凉,给我留下了美好记忆。当时我在常德工作,每到星期天,就来到婆婆家,除吃到常德米粉以外,还可到沅江游泳。后因水患不断,于1984年拆迁搬往他处。
这就是我与常德结缘的故事,发生在这里的点点滴滴,永远铭刻在心。30年后,听说河街在异地恢复,便迫不及待地赶往那里,虽是仿造,但它带给我的亲切感无以言表。从那以后,无论我什么时候回到常德,都要去那里走一走,以解心中思念之情。
今年正月初一,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河街打卡拍照。原以为游人无几,却发现人流如织。常德多年以来的习惯,大年初一不上街。可能是春节期间,常德暴雪封路,大家宅在家里,门也不能出。看到大年初一出太阳,便纷纷出动,理想之地就是河街。
看到熙熙攘攘的人流,目睹忙忙碌碌的商家,我对常德这座城市顿生敬意,也对河街这条街道产生些许遐想。数百年前的河街码头,水运十分发达,省内外的物资,通过沅江,汇集到常德,再转运到全国各地。商业贸易的繁荣,造就了常德特有的码头文化,在沅江河畔,就有了代表这一特点的"常德三街"——古河街。
随着社会的发展,水运逐渐衰落,曾经名扬天下的常德老河街成为历史。现在的河街是非遗文化街区,它从城墙外的沅江河畔,转移到了城市内的穿紫河。到了这里,青石板、仿古楼,以及各种传统店铺,让你感到已穿越数百年,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不复存在,脑海中涌现的是逝去的城市文化。
码头文化也是河街的特色,岸边停泊着几艘货运帆船,主要用于表演。如果运气好的话,有各种化装的演员进行演出,他们中有纤夫、小贩和车夫,把游客带进昔日码头的热闹场面。现在河街码头,取代货运的是豪华游艇。全国各地来旅游的朋友,他们都会体验坐游艇逛常德的感受,尤其是夜晚,穿梭在万家灯火之中,心旷神怡。
在美食一条街,汇聚着各种特色美食,桃源擂茶、澧州钵子、石门肥肠、汉寿甲鱼,令你赞不绝口;常德米粉、蒿子粑粑、津市糕点,以及烧烤、奶茶,令人目不暇接。走累了,风雨长廊随处可见,亭中听雨,烈日乘凉,又是另一种体验。如果晚上三五好友相聚,炖上几个钵子菜,更是绝佳风味。
在我看来,常德河街不仅仅是一个景点,它更是这座城市的缩影。它不仅有数百年的繁荣水运,更是住过和走出过无数的历史文化名人。古有屈原、刘禹锡,今有沈从文、翦伯赞、丁玲。为什么几十年来,我对河街情有独钟,正由于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带有浓郁的故乡情结,这就是我对常德河街的最大感受。把历史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是新时代的常德人必将肩负的重要使命。
林维平,湖南省老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老干部摄影家协会会员。
来源:红网论坛
作者:林维平
编辑:白玲川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