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登文走吊桥。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白玲川 吴翰 常德报道
在有“湖南屋脊”之称的石门县壶瓶山上,有一位大山的“好儿子”。33年来,他踏破鞋子110多双、挑断扁担100多条,日复一日地往返于深山邮路上;33年来,他风雨无阻,把村民的希望送出去把期盼带回来;33年来,他攀天梯走吊桥过险滩,把青春献给了大山,让小小的山村联通到外面的大世界。
他叫杜登文,今年57岁了,是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湖南省石门县分公司壶瓶山支局的一名投递员。
杜登文攀天梯。
两条腿加一根棍 攀天梯走吊桥送信件
1990年,杜登文参加工作,负责最偏僻、最险峻的壶瓶山中岭段的邮路。自此,在崎岖的深山里,杜登文靠着两条腿加一根棍步行50多公里山路为村民送信件,这段路往返需要一个星期完成,中途杜登文就得借宿到村民家里。
杜登文服务的区域有行政村6个,1543户。过去,由于这里山高路险,许多乡村没通公路,直线距离几百米的两地,却要翻山越岭、过桥蹚河几个小时才能到达。
特别是水桶寨邮路段,他需要背着几十斤重的邮包,徒手攀登一段依崖辟建的24步木梯。因梯子垂直在20多米的高空中,也被当地人称作“水桶寨天梯”。走这样的路,杜登文已经习以为常。
“其实送信的途中还是挺害怕的。”杜登文告诉记者,每次出门自己都会拄根拐棍为自己壮胆,最怕的是碰到蛇和野猪了。
有一次,才刚刚工作不久,在经过天坪村到关查村的路上,因为长时间的落雨导致了山体滑坡,杜登文说:“还好当时跑得快,要不然就可能被埋进去。”回想起当时,杜登文的心里还是有点后怕。
33年来,杜登文用坏了3000多根拐杖。
为村民送包裹。
摩托车变面包车 兼职免费做“代购”
近些年,随着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公路开始通向山区百姓家,交通逐渐便利起来。杜登文的出差工具从以前的步行换成了摩托车再到现在的面包车,投递班期也由原来的一周一班改为一周五班,能接收的物品由原来的信件变成现在的信件包裹,实现当日邮件当日投。
平时,杜登文免费做起了“代购”,帮助村民买鞋子、买衣服,买猪饲料,特别是过年过节就帮他们代购鱼和肉。说到这,杜登文想起了,后天得帮50多岁的李大哥到镇上搭400斤玉米回去鼓锣村喂鸡羊。
在杜登文的邮包里,放着一本“邮差笔记”。哪家哪户需要带些什么,他都细心地记在本子上。帮乡亲们带的东西多了,杜登文的邮包也从一个增加到两个,成了乡亲们的“小药箱”“杂货铺”。
这里的村民都摸清楚了杜登文每天的行程路线,有需要就让杜登文帮个忙,而杜登文也沉浸在其中乐此不疲。村民把杜登文当成了亲人,经常送杜登文自家种的土豆、玉米、粑粑,桃子、李子。
为村民送报纸。
投递的不是信 而是信里所携带的感情
作为一名投递员,在杜登文看来,每次投递的不止是一封信件,而是信件里所携带的感情。他经常为山里山外两份遥远的感情“牵线搭桥”。
1994年,80多岁的王爷爷和朱奶奶的儿子走出大山打工去了。虽然儿子几个月才会写来一封信,但是杜登文每次经过老两口家的时候,老两口都要问有没有儿子的来信。
有一次,儿子终于来信了,老两口请杜登文帮他们读信,念着念着老两口哭了。回家后,杜登文心里堵得慌,他联系上了儿子,告诉了儿子老人看信后都在不停抹眼泪。那一年,儿子带着老婆孩子一起回家过了个团圆年。
90年代,单位给杜登文发了一个BB机,杜登文家里也装了座机,这给整个大山的人带来了通信便利,走出去了的人就会发信息到杜登文BB机上,让他通知家人某个时间到杜登文家里接电话。
1994年,出去打工的青年小何提前两天告诉杜登文,让他家人两天后到杜登文家接电话,结果准备去通知的时候,天空狂风暴雨,阻拦了杜登文的去路,等雨稍微小点了,杜登文赶紧去通知他家人,以免耽搁到通话时间。
33年来,杜登文就请过一次假,还是因为自己胃痛直不起身子,到县城检查后发现是急性胃溃疡,医生建议他住院治疗,但是他还是坚持开药回家。
“我们这个行业真的是不能休息,因为堆积起来的包裹不送不行啊,有的生鲜当天不送就可能会坏了。”杜登文告诉记者。
记者笔记:
为了不影响杜登文送包裹,在杜登文分拣包裹的时候,记者便见缝插针开始采访,待他分拣完后进行了一个短暂的采访,杜登文就得马上出发去送包裹了,记者紧跟其后记录下了部分他投递包裹的镜头。
行驶在蜿蜒的山路上,杜登文的面包车显得格外扎眼,方圆几里,除了我们的车没有看到其他车辆,天空下起了濛濛细雨,清晰能听到虫鸣鸟叫声。
杜登文来到一户人家,停下车把报纸送了进去,80多岁的邓爷爷早已在堂屋等候,接过报纸后笑呵呵地,直夸杜登文10多年了还是这么准时。
此刻,在杜登文看来,投递信件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神圣的使命。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白玲川 吴翰
编辑:黄刚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