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常德11月11日讯(通讯员 余文 熊思嘉)石门桥镇地处常德市东南大门,距离常德市城区20公里、汉寿县城区30公里,桃源县城区33公里,交通极其便利,区位优势突出,是未来商业、居住的次中心。石门桥镇的地域面积占到了常德经开区三分之二。
近年来,石门桥镇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坚持党建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建设区域大镇上体现新担当,在打造区域强镇上体现新作为,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上走出新路子,努力把石门桥建设成“城市后花园”“配套产业园”“旅游休闲园”,奋力谱写石门桥乡村振兴发展新篇章。
下好扶持棋,政策帮扶“全覆盖”
石门桥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夯实工作基础,综合施策兜牢民生底线,实现教育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等政策全覆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全镇638户脱贫户、监测户“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持续稳定,脱贫家庭适龄儿童入学率、脱贫人口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100%。对3-23岁适龄学生进行全面摸排,对2名符合送教条件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展送教上门工作,对243名“五类对象”从学前到高中阶段进行教育资助。对符合享受低保、五保兜底政策的脱贫群众实现应保尽保,2022年1月以来,17户22人纳入整户低保。落实参保资助,对777名特困、重残、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个人缴费部分全额补助,458名低保对象和151名监测对象(不区分风险消除和未消除)个人缴费部分50%资助。
对全镇六类对象1635户进行住房安全全面排查,其中房屋A级的共有1281户、B级354户。并对符合条件的12户“六类对象”进行危改。政策的全面、有效的覆盖极大提升了对困难群众的救助效能,降低了脱贫群众的返贫风险,减轻了群众的经济负担。
下好产业棋,带动群众“摘穷帽”
近年来,石门桥镇把产业振兴摆在突出位置,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把“稳增长”作为主要任务,把“提质量”作为主旋律,紧紧抓住石门桥为服务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提供要素保障的良好机遇,沿着打造产业配套、服务城区、涵养生态的特色石门桥方向不断迈进,逐步形成以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开创带动群众致富增收的新格局。
围绕粮食、稻鸭稻虾种养、水产、蔬菜、水果等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共投入1027万元,实施了20个产业项目,累计帮扶3207人次。2022年石门桥镇大力发展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建设等新兴特色产业,带动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脱贫户、监测户发展产业。
围绕数字乡村运营,依托常德联通公司,实施上街居委会科技化服务项目,优化数字化基础设施,让群众享受更好服务、更快网络、更优惠价格,惠及群众百余户。
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八斗湾村鲍家湾经济合作社厂房改造项目,让脱贫户及监测户更多分享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石门桥镇强化产业引领,推动新型经营主体与脱贫户、监测户建立持续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脱贫群众稳收增收,让产业发展惠及群众。
下好扶志棋,教育就业“绝穷思”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石门桥镇注重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既富口袋也富脑袋,引导困难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鼓足“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的干劲,增强“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韧性,让他们心热起来、行动起来。
2022年“雨露计划”春季学期共46人享受,发放打卡金额6.9万元,切实减轻脱贫户监测户家庭子女就学经济压力,确保脱贫家庭不因学返贫,提高学生发展能力,同时也为促进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石门桥镇坚持把“稳就业、保就业”摆在优先位置,对于就业情况,每月更新一次就业台账,动态监测脱贫人口的务工情况,开发公益岗位89个,实现脱贫人口在门口就业。为返乡回流人员、应届毕业生、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而未务工人员的23人开展“311”服务(3次岗位信息、1次职业指导、1次免费技能培训信息推荐),并做好跟踪反馈,确保应届毕业雨露计划学生全部上岗。扶贫先扶志,在防止物质返贫的同时,也着力防止精神返贫,使脱贫群众摆脱“坐在家里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思想,实现“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思想转变,通过教育与就业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余文 熊思嘉
编辑:李彩虹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